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真理光芒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锻炼新模式精准思政赋能“三全育人”的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径数智赋能文旅康养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研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9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0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研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毕清波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时代人才,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侧面推动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因此高校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来培育卓越的创业者和优质的就业者,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凝聚资源合力、共筑社会创新创业共识、释放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进而引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从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打造共赢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二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动态性过程,以“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协作,进而统筹推进区域经济的变革升级,以及反作用于高校“双创”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此来增强创新型人才的适应性,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进一步提升,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将鼓励学生关注新技术和新业态,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赋能助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以社会的新需求和新动脉为导向,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实践基地,引导高校将“双创”教育扎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地上,厚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沃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以及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深化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使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创新是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创业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为区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助推高校“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向而行。

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师团队。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高校“双创”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最新的发展态势,全方位地调研企业的岗位需求和用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围绕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和核心产业,以相关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概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等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团队建设、商业模式、公司创立、创业计划、企业管理、成果保护等多个方面,以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释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双创”教育涉及各方主体,因此教师团队的优化完善既要包括“双创”教师、专业教师、职业规划教师等校内教师,同时也要引入企业人员、行业专家,以及成功就业、创业者,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全面化的教育。其次,通过培训交流、调研学习以及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一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校与企业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实现有效联动。首先,要健全协作机制,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双创”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而制定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构建组织领导机制和相关工作制度,为双方优质资源的相互流通和利用奠定基础。其次,以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需求为依托,以真实项目为引领,鼓励学生参与行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研究工作,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二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双创”考核评估机制。首先,要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包括企业主导型、学校主导型两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模式中,企业为学生“双创”实训提供机器设备、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而学校则主要将场地和人员等方面安排妥当,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学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学校师资力量、技术科研优势,对接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在企业与当地科研机构的协助下,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工作。其次,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考核评估体系,一方面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将专业教师、“双创”教师、企业人员、学生等都融入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要体现评价形式的丰富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此来全面反映“双创”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成效。此外,还要注重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为二者融合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贡献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教师专项研究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理论遵循、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szzx202214),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精准施教模式探析”(SZJG-202211)]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