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提振信心激发活力紧急救助受伤游客获赞誉靠前监督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创新思路 适应新时代统战工作发展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刘沟玩转豆腐产业引礼寨闻“香”致富甜“猕”产业“丰”景美龙门石窟供养人图像:考古学历史学与艺术学的璀璨瑰宝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3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0-09

龙门石窟供养人图像:考古学历史学与艺术学的璀璨瑰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永涛

龙门石窟,这座屹立千年的艺术宝库,以其丰富的供养人图像,成为考古学、历史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璀璨瑰宝。这些图像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和考古的重要依据。

考古学价值:珍贵的历史见证

龙门石窟乐伎舞人音乐图像,提供佛教伎乐供养的考古物证。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八作司洞壁的乐伎舞人音乐图像引人注目,这些图像展现了十身乐伎舞人的场景,乐伎舞人以不同的乐器演奏和舞蹈,展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演形式。图像中的乐伎舞人身着华丽的服饰,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手持笙、排箫等管乐器,吹奏出悠扬的音调;敲击鼓类乐器,营造出有力的节奏。这些图像以细致入微的雕刻技巧,表现了乐伎舞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态和服饰细节。乐伎舞人穿着华丽的衣裳,头戴花冠,身着长袍,配饰精美,体现了唐代高度发展的艺术水平。

龙门石窟乐伎舞人音乐图像的出现与唐代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顶峰,佛教寺庙成为宗教仪式、经典诵读和音乐表演的场所。这些音乐图像是佛教伎乐供养的重要考古物证,揭示了当时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方式,以及乐伎舞人与佛教伎乐供养的关系。龙门石窟供养人图像还为研究唐代音乐、乐器形制与演奏方式提供了实物依据。如图像中的笙、排箫、鼓、阮等乐器的形制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乐器制作工艺与音乐表达手法。

历史学价值:时代的记忆载体

《龙门石窟供养人:中古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信仰、政治与资助》一书是美国的倪雅梅教授对中古时期龙门石窟供养人的研究体现,从信仰、政治与资助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龙门石窟供养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书中指出,这些供养人包括了皇室贵族、朝廷高官、僧尼、行会、街坊等不同阶层的人物,他们通过捐资刻像的方式表达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和向往,为龙门石窟的修建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龙门石窟供养人的题记和铭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些题记记录了佛教经典、供养人的名字及其对佛教信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龙门石窟文物被盗贩卖案,如《帝后礼佛图》的流失,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混乱及文物保护困境。龙门石窟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在民国时期,龙门石窟发生了多次文物被盗贩卖案,许多珍贵的文物遭到了破坏和流失。其中,《帝后礼佛图》的流失是最为严重的一起文物被盗贩卖案。《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洞口两侧石壁上的两组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这两组浮雕展现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的场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局势混乱,文物保护不力,《帝后礼佛图》被古董商岳彬勾结美国人普爱伦盗卖给了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这起文物被盗贩卖案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混乱及文物保护困境,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艺术学价值:不朽的艺术杰作

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的艺术形象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融合,如北魏到隋唐的过渡时期,佛像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龙门石窟的石刻佛像艺术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在北魏时期,石窟艺术延续了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风格,佛像造型为过大的肉髻、过小的耳朵、不正确的手印。其后随着逐步汉化,佛像的衣服也演变成宽袍大袖式的“褒衣博带”风格。在北魏到隋唐的过渡时期,龙门石窟的建造开始进入繁盛阶段。唐朝营造石窟的供养人群体十分复杂,涵盖了各个阶层。这一时期,佛像艺术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佛教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总之,龙门石窟供养人图像具有极高的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学价值。这些图像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和考古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加强对龙门石窟的保护和研究,让这些璀璨的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系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该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2023XWH250阶段成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