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两晋至宋、明,战乱频仍,客家先民为了避难,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河洛郎”落地生根,把中原汉人的服饰、语言、习俗传播到了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太震撼了,大气磅礴,这上面的人物就有我们的祖辈,感谢侯震老师让那段历史重现!”
10月23日下午,位于洛龙区开元大道附近的洛阳明月美术馆,《“世客会”特刊--侯震中国画“衣冠南渡图卷”欣赏》现场,来洛参加“世客会”的福建、广东等地“客家人”正在仔细观看画作,纷纷拍照合影。
据了解,《衣冠南渡图卷》展出,是“世客会”筹委会的特意安排。
夜以继日完美呈现
有了侯震先生的“母版”相助,楚小莉已成功了一半。
如何将作品完美呈现,楚小莉和“嵩州丝绸”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批次试验论证和创意设计,最终确定“图画+丝巾”。原作近14米长,他们将长、宽等比例缩小8倍,丝巾长1.72米、宽0.29米。
创意确定后,6月中旬开始样品制作。
“用的是上等‘嵩州丝绸’,天然植物染料,就是要让‘咱家人’能感受到河洛气息、洛阳温度!”楚小莉把“客家人”当作“咱家人”。
第一次将书画作品印制在丝绸上,没有经验,团队进行了数十次试验:一层双面印制,串色;改用双层,又出现“两张皮”;底层再加厚。
“感谢对‘世客会’的支持,这个作品很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丝绸作介质最为合适,‘衣冠南渡图’作品大气、内涵丰富,最能代表那段历史,两者结合堪称完美!”8月中旬,“世客会”筹委会对楚小莉团队的创意给予肯定。
红色通常用于庆典,代表着幸福、好运;黄色表示尊敬,适合参拜、求福,表达对长辈或神明的敬仰。楚小莉说,当初的底色是红色,后改为黄色,“客人”用过后还可以作为书画装裱,也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最终入围前,只有等待。
进入10月,还是没有消息,楚小莉心急如焚:背面黄色材质是含蚕丝的绒线,为的是增加整体“沉坠”和粗糙度,要进行采购、染色、织布、拉绒等环节,四边无痕缝合,加上印制徽标,生产线要进行“流程再造”、重新布局,工序繁杂。
10月6日,消息传来:要在开幕式彩排前将围巾送到“客家人”手中。
留给楚小莉的时间很短,她带领团队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采购原材料、盯紧生产线。
时间还是太紧了,工厂三班倒,直到10月19日,第一批500条围巾才顺利下线,立即第一时间送交筹委会。
10月23日上午,余下的3500条又分4批次陆续抵洛,楚小莉如释重负。
筹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伴手礼丝绸围巾还要在“拜祖”等多个场合佩戴,它不是一条普通围巾,正面是围巾、背面是记忆、整体是千丝万缕的祖根情,“衣冠南渡”与“嵩州丝绸”的温暖邂逅,是河洛儿女对“河洛郎”最贴心的问候。
一部南迁史,一幅南渡图,一条丝围巾,一腔河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