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璞翟超刘波涛
近年来,随着瓷区间交流的深入,恢复生产较晚、产业化程度较低的传统历史名窑原产地瓷区,开始不断向现阶段生产力相对先进的瓷区学习现代制瓷工艺,并衍生出诸如全部或部分代工的联合生产行为。
从促进技术融合发展角度来看,相互学习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传统瓷区的快速恢复。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濒临消亡的历史名窑瓷区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瓷区的生产技术,改良生产技艺,提高生产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量打着恢复历史名窑旗号的“陶瓷商人”以逐利的商人思维加入陶瓷从业队伍,摒弃了学技术、融特色、再创造的原产地产业复兴思维,开启了以委托其他瓷区代加工产品并冠以原产地陶瓷名义销售的“拿来主义”行为,对原产地品牌推广、市场销售、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深远的不利影响。
究其利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代工的红利与底线
一般来讲,代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全部代工,类似进口汽车;另一种是部分代工、联合生产,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类似合资汽车。
从经济角度出发,全部代工对陶瓷商人的贸易行为有利,利用外地成熟的产业链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中。但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这对本就生产力薄弱的原产地瓷区的产业提升和人才培养没有帮助,与国家支持的把该项技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的初衷相违背。
部分代工、联合生产的行为,常出现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技术的匮乏和设备的欠缺,通过合资行为可以推动产业较快复兴,促使原产地陶瓷企业与外地产区进行技术工艺上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汝瓷技艺的创新与提升。它的底线是原产地陶瓷从业者的出发点是为了尽快振兴本地产业,通过吸收、借鉴和融合等方式把技术引入本地,把本地产业培育起来,不能在“拿来”中迷失自我,忘记初心。例如美国近年来不断提出要让制造业回流而不能,因为制造业已经脱离了它的土壤。祖国宝岛台湾莺歌镇本来是世界著名的陶瓷生产地,近年来由于大量依靠大陆沿海瓷区代工造成产业空心化,已经鲜有规模化生产企业。
代工的弊端与建议
首先,就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历史名窑陶瓷艺术品而言,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代工,都可能导致品质控制方面有风险,因为代工产区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可能与原产地存在差异,会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
其次,代工淡化了陶瓷文化内涵。历史名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原产地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代工生产会导致历史名窑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被淡化或忽略,从而影响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造成产业链失衡。因为如果原产地陶瓷企业过度依赖代工,势必影响本来就薄弱的原产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和就业,而且还可能导致原产地陶瓷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失去话语权和控制权。
为了促进历史名窑原产地产业恢复发展,应杜绝全部代工的产品,守住自主创新的底线。囿于技术限制,不得已需要选择部分代工、联合生产时,应当优先考虑以学习和技术引入为主,力争把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或技术引入本地,服务于原产地产业化。吸引具有优秀技术和管理经验、良好生产条件和质量控制体系的代工企业落地原产地,为其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便捷的市场准入政策,使其带动就业和本地产业链的形成。同时,利用部分代工、联合生产的合作机会,学习合作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地陶瓷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高端芯片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如果不是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为国产芯片保留了话语权,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早晚都会受制于人。反观陶瓷行业,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地选择代工这条捷径,那么传统历史名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积累的产业基础将逐步凋零,空余街头巷尾陶瓷商人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