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带城小学是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校。关于这座学校,曾就读此校的苏州著名文史专家徐刚毅先生在对母校的深情回望中有这么一段话:“带城小学自1912年开创至今,已历百年,一直都坐落于凤凰街南面,带城桥东侧,与清代织造署旧址隔河相望,又与网师园比邻而居。一代名园,仅一墙之隔,仿佛就是学校的后花园。得益于此,在那些年代里,网师园曾向学校师生敞开过大门。亭台楼阁之间、池塘湖水侧畔,留下多少师生劳动实习、课余玩耍的身影。此情此景,已成为许多带城学子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2016年9月,带城学校迁至葑门路,虽然离开了十全街旧地,但仍位于千秋葑溪之畔。葑门内外,古今文气,一脉相承,且今校园范围扩大,空间高敞,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将更利于莘莘学子读书进取,拓展前程。他年若学成归来,再次亲临浏览城里城外这两处新旧校园,相信这故乡多少往事和人生的无限感慨,一定会让你思绪万千。
回首带城小学的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最早在清朝的末年,由于中国的府学、县学、书院等旧式教育日趋腐败,仁人志士提倡新学,苏州的新式学校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中、小学堂。民国建立之后,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分公立学校(由地方政府拨款开办)和私立学校(由私人集资或外资津贴开办),初等小学则男女同校。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带城小学初创而成,其发展经历大致如下:
苏州带城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初名为吴县南区第六初级学校,性质属于公立小学校,地址在十全街红板桥,即原十全街173号内(前清织造府工人简陋宿舍)。首任校长赵元恺,当时全校仅招1班学生。带城小学校址就位于带城桥与红板桥之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全面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1年3月7日,原苏州市带城中心国民学校的名称改为苏州市带城中心小学校。1957年8月,位于苏州城东的相王弄小学并入带城小学。当时学校分为三院,中、高年级为一院,原相王弄小学为二院,幼儿园和低年级为三院。全校共有班级16个,学生801人,教职员工27人。到了1962年的秋天,二院独立建制,其名称仍为相王弄小学校。1968年,苏州寄宿制小学撤销后,将两处校舍(阔街头巷4-1号),(阔街头巷17号)拨给带城小学。阔街头巷4-1号,作为这个学校的农学基地。1970年阔家头巷民办小学和东风小学(即原相王弄小学)相继并入苏州带城中心小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学校曾改名为红卫小学,1974年,又复名为苏州市带城中心小学校。
1972年,苏州市政府曾批拨阔街头巷22号国有土地255平方(原是王姓荒园的一部分)用于扩建带城小学的操场。同年11月市里又批拨十全街201号国有土地323平方,作为两栋教学楼基地之部分。1972年年底,东教学楼竣工。同年,市再批拨十全街180号,183号两处国有土地,使原一院和二院两处校舍,得以贯通。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上级政府和党委的支持关心下,率先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培养了一支有奉献精神和革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德育为首,思想领先的办学传统,加之严谨踏实的教学作风,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亚日 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