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密码:《谁主沉浮》第一章 风起雷动 (11)

(续前)

其实,这座灵台山“学府”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

从师兄们话里话外,孙悟空渐渐摸透了这个地方的“潜规则”:一个徒弟能不能学到真本事,最终能否成仙了道,关键要看师父肯不肯教。真正的长生秘诀,并不在书本里,而是就装在菩提祖师的脑子里。如果他老人家不肯开口,哪怕徒弟们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决不会如愿以偿的。

不管真相如何,也不管传言是否属实,孙悟空都无法直接从师父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他唯一能看到的事实却是,自从来到灵台山,他还没有当面聆听过一次师父亲自讲授的“公开课”。

那么,老师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量体裁衣的“小灶”形式呢?“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抑或是采取“兴趣小组”的办法?

孙悟空同样无从证实,当然也无从证伪。但是这份朦胧,却无疑成为他努力争取的新希望。他只知道自己现在需要做的,既非证实又非证伪,而是笃定前行,努力成为师兄们传说中的那个“幸运者”。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但他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无能的学生。越是超水平的老师,越喜欢禀赋好的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能赢得老师的赏识,就只能证明自己无能和平庸。

这不是“奇谈怪论”,更不是“歪理邪说”,而是最最时尚的“新概念”。思路决定出路。这是孙悟空走出了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拐点”。正是这个“拐点”,让孙悟空发现了一方“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从这一天开始,孙悟空在灵台山表现出来的“风格”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之前,他是低调、沉默,不苟言笑;之后,他变得开朗、高调,作风凌厉。孙悟空终于撕下了几年来的“假面具”,恢复了花果山时期锋芒逼人的“真面目”。

在所有“学员”中,他的读书模式开始独树一帜。对于经典著作,师兄们往往背得滚瓜溜熟,一字不差。而对于其中的思想观点,往往循规蹈距,照单全收。而孙悟空却是大胆质疑,吹毛求疵。一段时间以来,他竟然对儒、释、道三大主流学派的经典理论同时“开火”,口诛笔伐,贬得一文不值。这在“学员”当中引起巨大震动。

他不发声则已,一旦发声,就如逆“市”突袭,一鸣惊人。

什么叫“种德厚德”?什么叫“修仁致仁”?

这些理论说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实际上只是躲在“乌托邦”里,自欺欺人,痴人说梦。在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客气一点叫做“曲高和寡”,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对牛弹琴”,总之就是“鸡对鸭讲”,找错了对象。如此坐而论道,终归“水土不服”,无济于事。

什么叫“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什么叫“非色非空非不空”?

这是佛家典型的“四大皆空”理论。天地万物都是空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从起点到终点,一路空空如也。在孙悟空看来,这是失败者振振有词的聊以自慰,这是流氓无产者安身立命的“阿混”哲学。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罪恶是罪恶者的座右铭。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纯属扯淡。佛教是天下所有坏蛋的避罪天堂。

什么叫“道可道非常道”?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

这些“语录”只不过是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属于一种特殊的“绕口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一毛钱的实际价值都没有。难道你的“道”是道,我的“道”就不是道?难道你的“道”可以成“名”,我的道就不能成“名”?这究竟是谁家的混蛋逻辑?

在当时绝大多数修道者的眼里,孙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赖”。实际上,孙悟空并非哗众取宠,其身上流露出来的也并非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对“真知”“真如”和“真理”的一种强烈的上下求索精神。

 

7

 

七载寒暑交替,山上的乔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路边的小草枯了又荣荣了又枯。时光漫过,岁月无声。唯一不变的,是三星洞前那两排永不凋零的青松翠柏,还有孙悟空那颗追求长生妙诀的无悔痴心。

话说回来,孙悟空有孙悟空的诉求,菩提祖师也有菩提祖师的考虑。

七年了,他对孙悟空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不咸不淡。一是能不见面就不见面;二是即便偶尔见面,能不讲话就不讲话;三是如果不讲话,实在过意不去就打个哈哈。

他晾了孙悟空整整七年时间,搞得孙悟空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纠结得会非常厉害。这到底是因为孙悟空资质平平朽木不可雕也,还是由于孙悟空调皮捣蛋做得不够好?

客观地说,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孙悟空也不必为此太过自责,一味在自己身上找不痛快。

造成眼前这种局面,问题的关键仍是菩提祖师自身。而菩提祖师的问题核心,还是集中反映在孙悟空的不明“来历”上。

说句实在话,老菩提之所以疑神疑鬼,心下不安,确非毫无来由的庸人自扰,也并非不着边际的杞人忧天。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是眼前的这个世界实在太不平静。

佛道之间的竞争关系日趋明显,其他政治势力也蠢蠢欲动,飘摇不定。老菩提政治敏感,戒心深重,决非反应过度,而是出于必要的深谋远虑,以免遭人算计成为笑柄。世界虽大,终归是一个“圈子”。作为一代宗师,他可真丢不起那个人。

二是孙悟空的“来历”蹊跷,也实在值得怀疑。

孙悟空天赋异禀,从花果山到灵台山一路艰难险阻,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都可以理解。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孙悟空为什么阴差阳错没有拜在别的神仙门下,却拐弯抹角跑到了自己的门前。南赡部洲幅原辽阔,雄居四大部洲之首,古刹名山众多,若论修行悟道最有条件。孙悟空要访仙问道,要拜师学艺,中途随时可以停下来,何必舍近求远呢?

老菩提的疑问不无道理。武当山有真武大帝,五台山有文殊菩萨,峨眉山有普贤菩萨,万寿山有镇元大仙等等。这些人物要么是神佛世界的“元老”,要么是神佛世界的“精英”,哪一个都有资格当孙悟空的师父。如果没有“高人”从中捣鬼,孙悟空为什么与他们都无缘相见、擦肩而过呢?

这并非老菩提故作深沉,一味较劲,无端给自己找别扭,而是无法回避问题,不能自我欺骗。

七年来,这个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心上。实际上,他的日子过并不快乐,比孙悟空根本就好过到哪里去。

在老菩提的心里,宇宙就是一个魔鬼翩跹的最大江湖,到处都布设着黑黝黝的陷阱。千百年来,他不曾迈出过山门一步,却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江湖并不陌生。他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敏锐地感知着周围的世界。

正是出于这种本能的防范意识,老菩提自觉地淡化了与孙悟空之间的师徒关系。那么这一期间,他不动声色,都做了些什么呢?

(未完待续)


本专题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