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蕴育出的走西口作家

作为“文坛的游牧者”,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又时而大写现代派小说,冯苓植在文坛已经纵横驰骋了60多年了,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好多作品在国内屡获文学大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乌克兰文等多种外文。

冯苓植幼时随父母颠沛流离,先后在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生活过。1949年随父母迁居内蒙。15岁在内蒙简易师范学毕业后即到呼市一所小学教书,于1959年19岁时创作并发表了第一本小说集《骆驼上晃大的孩子》,之后因舞文弄墨被下放到腾格里的大沙漠旁和草原工作多年。在无边的孤寂中,在无边的失望里,他并没有被打压所击倒,陪伴他的就是那些憨厚的永远不会说话的骆驼。多少年后的今天,冯老还是对骆驼情有独钟,他说他对骆驼的了解远比对人的了解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他所在的盟的宣传部长到他放牧的牧点下乡,想起这个当年声名响亮的少年作家,让冯苓植离开了孤寂的沙漠,把他调到所在盟的歌舞团做编剧。十年文革期间,冯苓植偷偷摸摸地在毡房里、宿舍中躲开各种监督和审查,于黯淡的灯光下利用旧公文纸和废稿纸背面写下十余万字的手稿。

1977年整个中国天空上的乌云开始散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来草原组稿,一眼就看准了这个尽情抒写的草原赤子。《阿力玛斯之歌》很快出版,一发行就是120万册,接着就是《神秘的松布尔》,短短几年间连续出版三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且一部比一部火。因那时电视还没进入百姓生活,广播是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于是千家万户的广播里开始了冯苓植的连播。

上世纪80年代,冯苓植进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期,动物小说、市井小说、京味小说、荒诞小说……轮番上手,《轭下》《驼峰上的爱》《虬龙爪》《落草》《黑洞》等一大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喷涌而出。其中,《驼峰上的爱》以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征服了全国的读者摘得1983年的全国中篇小说大奖。

“以草原为发射架把自己送上了文学的轨道”(蒋子龙语),冯苓植崭露头角后走出了广阔的创作之路,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内读者和国外文化人士所认识和喜爱。从70年代末开始,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上海等省市和全国一级文学期刊文学奖及文学杰作金奖、文化基金金奖,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内蒙古大学、北京大学将他作为文学研究对象进行专门研究;在文化交流方面,他与多个国家的作家进行交流互访,先后应邀出访了巴基斯坦、意大利、日本的一些文化机构和团体,将他的文学主张和理念、家乡的民俗风情推向了世界各地,为国内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贡献。

离休以后,冯苓植居家养老20余年,每天仍笔耕不辍;对家乡给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家乡捐书籍1万余册;对家乡一批文学后辈和热爱文学的青年予以热忱指导和帮助,电话询问、随时点拨、彻夜长谈、推荐文稿……耄耋之年,仍甘当铺路石,与山西著名作家马烽合作,勠力推出《雁门文丛》系列作品集,不但使故乡的文学作品走向全国,也走向世界;使黄风、张卫平、王国伟、杨遥等一批后辈作家脱颖而出,走上文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给了我们家乡以无穷的精神财富!

本专题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