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十年(1183)春,南宋著名词人、抗金名将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此时他四十二岁。有曾任司谏(宋朝设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的汤邦彦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由于处境相近,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弃疾赋《水调歌头》(盟鸥)一首以赠,汤邦彦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此词《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云: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
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京口耆旧传》记载,汤邦彦,字朝美,镇江金坛人。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论事风生,权幸侧目。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计,始终不移”。后因使金不力,遭贬,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又量移信州。
《宋史》叶衡传也有这样的记载:上(孝宗皇帝)谕执政,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责授安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邦彦使还,果辱命,上震怒,窜之岭南。
史书上说,汤邦彦使金有辱命,恐有失偏颇。个中原委,可以从辛弃疾的词中解读到。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汤朝美的。曾任左司谏的汤邦彦,敢于指责朝政,发表抗战言论,被贬居新州(今广东新兴),后来调到江西信州。
是年逢赦,汤邦彦终于得以返回家乡金坛了,辛弃疾依依不舍又作《满江红送汤朝美司谏自便归金坛》一阕送行。
在历史上,汤邦彦出使辽金受辱,实乃一家之言,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这在当时就有不少的人看得很清楚,并对汤邦彦使金受辱遭贬抱有极大的同情。
南宋名相著名诗人周必大亦有《次韵汤朝美古意二首》,其一云:
来宾有双雁,峨峨渐江皋。
岂尝谋稻粱,逝将辨卑高。
乃知可为仪,初不在羽毛。
鄙哉负涂豕,蹢躅争一槽。
史料记载,南宋时,江苏金坛的汤姓家族是有名的名门望族。汤宋彦为汤鹏举之子。汤鹏举(1087~1165年),字致远,号玉阳,汤惠休的第五子,出生于官宦世家,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初授晋陵县(江苏武进)丞。汤鹏举断案果决,狱无冤案,被称为“神命御史”。他因政绩卓著,由转运副使一直升到司农卿。后因触犯秦桧,被贬到雁北泽州当知府。秦桧死后,他被朝廷召为殿中侍御史。他不畏权贵,弹劾秦桧死党余孽,为受陷害打击的忠良昭雪冤案。他官至参知政事,主持枢密院工作,又封为丹阳郡开国侯。乾道元年(1165年)病逝后,宋孝宗诏谥他为“敏肃”,赠光禄大夫,入祀乡贤祠,敕葬江苏溧阳县凤安乡九龙山上。汤鹏举5个儿子汤邦彦、汤宋彦、汤忠彦、汤世彦、汤俊彦都有得到朝廷重用,有名于世。
汤鹏举及其子汤邦彦等作官均有作为,亦工于诗词,惜今多以未存。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