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华以推广传统艺术为己任,以抢救保护茅山地区民间艺术为担当,用实践书写了自己乐做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别样人生。
王虹华,河滨小学高级音乐教师,优秀教研组长,“王炳南、倪挹兰纪念奖学金”的捐赠人代表,金坛区茅山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多年来,她在校内校外以推广传统艺术为己任,以抢救保护茅山地区民间艺术为担当,用实践书写了自己乐做传统文化
王虹华近影
传播者的别样人生。
立足教学 传统艺术进校园
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求学时,王虹华就迷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大学期间,王虹华就将琵琶作为自己的选修课程,有次参加比赛,还获得了浦东派琵琶第七代传承人林嘉庆的肯定。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王虹华告诉记者,“这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其实从史实上就能表现出上到宫廷音乐,下到民间街坊弹唱,琵琶在唐朝已发展达到高峰。”多年来,王虹华一直专注于琵琶的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她的学生也对一些古曲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继承前辈留下的古典音乐的精髓。目前,她的学生中已有多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进行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学习。
传承家风 义举反哺为乡民
王虹华的外公王炳南先生、外婆倪挹兰女士,多年身在海外,心系故土。他们去世后,王虹华的舅舅王溪、王宁五先生遵从父母遗愿,于1996年将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的“念祖楼”无偿献给家乡,并捐献10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设立“王炳南、倪挹兰纪念奖学金”,奖励品优家贫的家乡学子。“奖学金设立在西阳小学和西阳中学,每年资助10名,即小学5名、中学5名,每位500元,资助20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作为捐赠人代表,王虹华每年都会为家乡的这些孩子们颁奖,她告诉我们,“受赠的学生们很多都已经毕业了,在各行各业工作,有着稳定的生活。”
王虹华(右)在演出中
抢救民俗 整理保护勇担当
茅山位于金坛西部,茅山地区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因经济社会发展,与村落相随的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在王虹华等人的努力下,茅山民俗文化研究会于2017年4月1日在区民政局正式登记成立,该会旨在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有关茅山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民间民俗文化、地方文化的交流和研究活动;普及茅山地区民俗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
王虹华说,下一步,她最想做的就是根据茅山地区独有的茶文化,重新将与茶文化有关的山歌小调搜集整理出来,依托自己父母的演艺集团,推陈出新,编成舞蹈或者新颖别致的广场舞,通过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茅山茶文化传播开来。
本报记者 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