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王国忠
年龄:54岁
身份:西城街道方边村水产养殖户
格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匠心养蟹,老有所乐。
王国忠在处理蟹塘套养的青虾
“这个塘里的幼蟹个头蛮大的嘛”,“这个水草还要添加,水质还行”。每天清晨,一支河蟹巡查组都会准点在方村的蟹塘边“点兵”,那一招一式的阵仗让人眼前一亮,这为首的队长,就是王国忠,这些年来,巡塘已经是这支养殖队伍的必修课,也是方村水产养殖高产高效的秘方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时候,我很喜欢捞鱼摸虾,而且每次都是‘高产’,拎回家的战利品够全家人饱餐好几顿,在烹饪虾蟹方面,也非常感兴趣。”介绍起为什么会养蟹,王国忠打开了话匣子,原来,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里,虾蟹是最容易得到的美食,而捕获虾蟹的过程也给了他特殊的印记,螃蟹的生活作息早已了然于胸。初中毕业后,王国忠跟着亲戚种了两年地,后来又干起了瓦工。
“瓦工十年,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开心的就是每天夜幕降临时,在工棚前面支一张桌子,几个小菜,小店里两块钱一包的花生米,几瓶老酒,和工友们喝酒聊天,天南海北的侃大山。”喜欢热闹的王国忠至今仍喜欢聊天,喜欢把很多有意思的事儿和朋友们分享,每天巡塘的时候,也少不了插科打诨,对于养殖经验,也是毫无保留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最早开始养蟹的两年,王国忠几乎没睡过几个好觉,因为养殖经验的缺乏,水环境处理的不好,螃蟹个头小,几乎没有市场,最早投入的十多万元亏了个“底朝天”,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妻子,也开始劝退,但倔强的王国忠坚持了下来,失败不是借口,成功需要方法,既然是难事,挑战成功才更有成就感。
难事只怕有心人
17年的打磨,在养蟹方面,已经不再是“难事”,王国忠积攒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和方边村的其他养殖户一起,精心投入,把“小精高”的养殖模式,做到了极致。
“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既便于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又有利于清除残饵。”王国忠看来,食料投喂时间应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一天一次或两次,准时给螃蟹“开饭”。
“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更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原来,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最适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为了保持水质清新,王国忠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这也是他多年来养殖螃蟹高产优质的保证。
老有所得,劳有所乐
“3-2-1,预备,开始……”妻子景息娣的哨子一响,王国忠和孙子“小宝”的一场捉螃蟹大赛正式开始,祖孙俩迅速行动,飞快地从白色的蟹网里捡起螃蟹放在备好的水桶里,一只、两只、三只……听着孙子慢吞吞地数,天真可人的样子,王国忠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
“最大的螃蟹,6两多,每次抓起来,都会拍照晒一晒,很有成就感。”大螃蟹,自然错不了祖孙共享,螃蟹的烹饪,化繁为简,简单的清蒸,就能瞬间锁住鲜味,每次品尝,王国忠还不忘拿出吃蟹工具———蟹八件,一边剔肉,一边饶有兴趣地介绍螃蟹的各个部位,如今,八岁的“小宝”对螃蟹的吃法、养殖要素如数家珍。
“匠心,这是我一直传达的观念,也是我对子孙们一直传递的生活习惯,不论是养蟹,还是做人。”伴随着我区生态发展的总体规划变动,大动迁、大建设,如今王国忠的螃蟹养殖面积缩小到了14亩,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养殖,而是在“小精高”的养殖模式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谈起以后的计划,他信心满满,出了方边村,将在我区的指前、朱林镇,再承包点蟹塘,发挥余热,继续让螃蟹更好地进入市场,爬上更多食客的餐桌。
记者感言:
第一次见王国忠,是在农林水产站组织的水产养殖培训会场,作为方边村水产养殖的示范户,他毫不吝惜自己的养殖“秘诀”,对于同行们请教的各种问题,也总是毫无保留地详细指导,他是同行们的“老大哥”,也是方边村“小精高”养殖模式队伍里的“排头兵”,在他的心里,匠心养蟹、辛勤劳作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每一次的交流学习,竞争互补,也都是自我提升和整体进步的重要一步,都在为水产养殖业添砖加瓦,推动全区农业发展做出新成绩。
本报记者 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