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丁小华
年龄:54岁
身份: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
格言:融合、改变、传承,这是中国农业人最朴素的信念。“把地种好”是农民种粮最坚实的“初心”。
丁小华在麦田里喷药治虫
“需要在‘南方小麦网’平台挂小麦货源信息的举手!”,众多种粮大户济济一堂的会议厅,一片寂静。然而片刻的沉默瞬间被打破,丁小华举起手,坚定地表示“我要!电子商务的订单式生产,大势所趋。”
没有金刚钻,也揽了瓷器活
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曾让而立之年的丁小华兴奋了好多个夜晚,当时的他还是常州市景泰蓝工艺品厂的一个车床工。“当时的下海热,就像刮了一阵飓风,市场经济的春天来了,我几乎没有太多思考,那时候的自信也是空穴来风,很快就辞职了。”辞职容易就业难,自己又能做什么呢,丁晓华很笃定地想,既然是农民的儿子,既然农村还有田地,那就种地吧。
笨,这是妻子张爱云表述丁小华最多的词,在她看来,丈夫从来不是种粮的潜力股,种田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点,丁小华不以为然,笨鸟先飞,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心里暗暗较劲,耕作、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烘干等一系列流程全部从零学起。2004年,丁小华买下了当时镇上的水电站,这在当时的白塔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曾想,个子小小、相貌平平的丁小华如此大手笔。水电站的接入立马解决了土地承包中的农业灌溉问题,然而随之而来的粮食价格波动,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丁小华处于收支不平衡负盈利的状态。
“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去田里看看,那些正在生长的麦苗,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心里很欢喜,所以也不存在放弃这种想法。”丁小华从来觉得,耕地红线的划定,昭示了农业是第一产业这一根本定理,也许不会赚多少,但只要自己合理把握好“方向盘”,至少不会亏。因为这个国家的粮食需要是刚性的,市场的波动也是有起有伏,不会一成不变。
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我们是特色精兵简政,哈哈,相对于种田大户,我们合作社的规模其实很小,我等于给我自己打工了。”丁小华笑着说,管理人员的工资一年至少七八万,对自己而言,这就等于是合作社一个季度的支出了。如今的合作社,就自己和妻子两个“长工”,2个短期工,其余还有20多个农忙时期的临时工,这样的安排尽管有些落伍,对夫妻俩来说,却是最省钱的了。
农机的推广和使用,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的重点,这可让丁小华心里乐了一把,车床上的机械操作和农机使用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买回来的播种机、收割机,总是很快就上手。为了巩固操作技能,他每年都会主动参加由区农机局举办的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班,其专业技术水平不逊于每年评定的“最佳农机手”。
如今的水稻种子采购都需要电子备案,很多电子化新技术都成了丁小华的挑战。兵来将挡,好在女儿丁晓燕正式上线成了管理上的“新兵”,每到周末,在盐城上大学的丁晓燕回来了,这是一家三口最放松的时刻,会互相讨论着微信,聊聊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等。“90后”的生活风让丁小华开始不断地接受新的技术洗礼,对于今后农场发展,也有了很多新的计划。
求新求变,学习从不过时
“在南方小麦网出售小麦,将是我预备启用电子商务的第一步,诚信平台加上科学的机制,让我充分相信,订单式农业的必要性。”2017年,我区创建了“五位一体”订单生产新模式,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有效去库存,实现销售计划,丁小华又一次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8年,我准备引进新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对新的稻米进行‘试水’,或许会有惊喜呢。”丁小华很有信心,稻麦种植已经是自己二十多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延续和润色这项技术,今年插秧过后,他还将深入探索“稻田养鸭”这样的农业模式,提高水稻有机化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的公害,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
丁小华在修理农机
对照配料单,丁小华在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配药
记者感言:
四月底,太阳火热地照在田野大地,刚刚从田里喷洒农药回来的丁小华眼睛都睁不开,言谈中,他朴素而真实地向我表达着对生活的满足感,也许土地是所有农人最信赖的依靠,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容不得半点掺杂。生活的五味早已化作我们最美的滋养,舒舒服服过辛苦日子,辛辛苦苦过舒服日子,正如歌词里唱的,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
本报记者 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