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息保说:“以前这里是‘望天收’,如今是旱涝保收田。”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绿色的原野上,纵横交错的道路将村庄紧紧环绕。走进直溪镇溪滨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新农村建设美丽景象。
而这,与我区创新土地整治模式是离不开的。我区将土地整治与高效农业、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形成土地整治的“金坛样板”。2006年,我区被确定为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以来,通过土地整治推进土地节约集约。2011年来,申报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11个,建设规模17.5万亩,投入4.4亿元,新增耕地3000亩,通过省级验收5个。
拓宽“输血渠道”增强“造血功能”
溪滨村地处直溪镇西北部,区域优势不明显,资源相对单一,村级经济薄弱。近年来,溪滨村做足“土地文章”,结合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以土地整治为契机,对全村土地重新“洗牌”并格田成方。
“土地整治改善了区域交通环境。”村党总支书记孟国强表示,要致富、先铺路,溪滨村以土地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建设南北贯通道路两条,直荣路至西大路,长2.8公里,沥青路面;九驻桥至延九路,长2.6公里,水泥道路。东西向道路3条,长1530米,水泥路面。纵横交错的道路形成溪滨村交通网络,打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
“土地整治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种粮大户耿和良深有感触的说,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机械化的前提是土地平整。土地整治前,土地高低不平,机械化作业难,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农业“望天收”,土地流转每亩不足200元。土地整治后,田块平整了,道路畅通了,机械可作业了,农业“旱涝保收”,土地流转费每亩涨到了600元。去年,他流转土地430亩,年收入28万元。
“土地整治推进了土地节约集约,新增耕地500亩,为村级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毛许华说,村成立巧媳妇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实施“稻鸭共作”项目,其中创业园面积200亩,2017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带动村民就业43户,去年获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优秀奖。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64万元,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村”和“脱贫先进村”称号。
“土地整治,让农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溪滨村第二村民小组长张小华算了一笔账,仅他所在村民小组,土地整治后耕地面积由132.48亩增加到178.9亩,净增46.42亩;每亩灌溉水费由78元降到31元,下降了47元;每亩租金由200元提高到600元,增加了400元,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加的目的。
既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
整合部门资源,借助项目力量,是金坛土地整治又一亮点。
以直溪镇溪滨村为例,土地整治的同时,发挥农林、交通、水利、农办等部门高效农业、“四好农村路”、“小农水”重点县、美丽乡村等项目优势,对整个区域进行优化美化。我区在溪滨村省级整治项目基础上,又投入1000万元实施区级土地整治项目。
薛埠镇倪巷村将土地整治与实现富民强村目标相结合。全村耕地5000多亩,整治前土地高低不平、道路不通,每亩流转费仅以100斤稻谷抵冲,全村实际耕种面积不足3000亩。整治中,除成片药材基地、葡萄园外,其余全部整治,面积4000多亩。土地整治后,地平了,渠连了,路通了,机械可下田了,耕种面积达5800亩,并且90%进行了流转。村党总支书记王息保表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80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2017年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标准厂房5000平方米,年租金40万元。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秸秆收储中心,通过金木林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秸秆变废为宝。仅这两块,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土地整治为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奠定了基础。
倪巷村第二村民小组长徐粉祥原先种了70亩田,土地整治后又流转了130亩。区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朱励军表示,我区推进直溪镇实施4个省以上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5.2万亩,投入1.32亿元,新增耕地763亩。目前直溪镇8.5万亩基本农田全面覆盖,形成高效水稻种植面积5.2万亩。薛埠镇按照打造“特色田园乡村”要求,实施上阮村土地整治并与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千亩樱花园成为全省休闲旅游的一张名片。目前,薛埠镇实施省级土地整治项目6个,面积60000亩,约占全镇50%,其中正在实施的罗村、石马村土地整治项目,面积约20000亩。
三年来,我区土地整治项目稳中有进。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93个,建设规模9975亩,通过项目实施新增耕地6313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77个,项目建设规模6090亩,新增农用地5995亩,其中新增耕地5669亩;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57个,建设规模2007亩,新增农用地2002亩,其中新增耕地1679亩。朱励军表示,我区走“土地整治+”之路,实现富民强村目标,成为土地整治特有的“金坛模式”。
蒋建君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