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家书待何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75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5-22

盼望家书待何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瑜,1900年生于金坛县北门外东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里。自幼好学上进,1927年毕业于著名杭州之江大学,后回乡办教育,1928年2至5月,任金坛县国民党党部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全权负责金坛县党务,继而又从事教育工作。1934年在著名人士、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先生资助下赴日本留学,攻读电子专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在军中任少校,在山西省地方两县先后任县长,参加抗战。抗战后,回金坛县任金城中学校长。执教、从政伴随他一生。1949年4月,他先是去了香港后又去了台湾,从此天涯孤旅。

(一)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即将覆灭。国民党军、政、经、文人员及其家属退居台湾者约150万至200万。1949年5月19日,台湾省省长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诚发布《台湾省戒严令》。从5月20日零时起全省包括澎湖列岛等地实施戒严。如有违反,军法处制。直到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总统”解严为止,共戒严38年56天。是世界史上最久的一次戒严期。

刚诞生的新中国,也以高度警惕捍卫领域的安全,十分严视海外往来。海峡两岸的亲情、友情天各一方。几十年有家不能回,生离死别,望眼欲穿。这痛彻心扉的日子,两岸骨肉同胞人人心知肚明。

在白色恐怖下,台湾岛内还是有人暗地设法维系。因而种种传闻不断。有位台湾商人,通过沙特阿拉伯贸易伙伴从沙特前往大陆做生意时带给家中美元,官方获知,杀!

有位偷听北京广播,向友人透露,大陆长江大桥造好了,上通汽车,下通火车。官方知道了,杀!

一位倍受两岸人们敬重的辛亥革命老人于佑任,离家13年后,也只敢在1962年1月24日的日记本上涂上几句真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充满感天泣地之作,是于老先生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病死后,他的秘书清理遗物时才被发现,因其感人至深而引发共鸣,立刻在海外广为流传,定题为《望大陆》。

2003年3月18日,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召开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答复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又动情地把这首诗朗诵了一遍,让原本不为大陆人所知的一首诗歌又在广袤大地上传开了,钩起了骨肉之亲的动容。

名人心理是这样,表达方式用吟诗《望大陆》,直抒胸臆,壮胆下笔,让人一目了然。普通人想的也是这样,然表达方式却似另有一番创意。画雁“念故乡”,寓意深刻,内心独白,体现出了他们之间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颇受台北市金坛同乡会人们景仰的王瑜老先生,系台南二中教导主任。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前,他由上海去香港,1953年去台湾。1993年2月19日病逝于台南市。

王老先生在台的数十年间,无时无刻不眷念在大陆的母亲、妻子、儿孙,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站海边一望无际,登上高山望穿秋水。无奈之下,只得提笔涂鸦,表白胸中的苦闷与惆怅。“鸿雁鸟中最骄傲,避寒避暑有一套。稔意天时与地利,来去自由真美妙”。他羡慕雁可以一年回一次老巢,他却几十年回不得故乡!

就连国民党驻兰州西北保安中将司令、国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央党部委员、纪律委员陈卓,直至1985年去世也没回大陆一次。他的遗孀沈学兰想回金坛探亲访友,想去南京四牌楼看看她们家的别墅,也不得不绕道去定居在美国加州的小女儿陈陵处,于1987年7月2日来到故乡一趟。

临行告别金坛时还对笔者说:“对她母女的到来请不要公开报道。因为,陈将军的抚恤每年在台湾还继续发给。一旦被台湾当局知道她私下来大陆,每月若干美元就打水漂了。”今后,她与笔者的通信也由在美国当小学教师的女儿陈陵处转。

(二)

台北永和、振兴医院董事长、院长,台北市金坛同乡会理事长王绍杰,他比在台的大陆人员有独特优越感。他的大哥王绍休,1948年12月,国民政府公派去美国芝加哥北方大学当访问学者,专修鸦片麻醉。他二哥王绍基,1949年春,代表国民政府应邀去欧洲参加国际合作联盟会议,国内政权更迭,他就留在瑞典合作学院任教。当时的美国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敌对封锁政策。瑞典1950年5月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他在台湾、美国、瑞典、大陆四方筑起了一条地下隧道,台、美、大陆之间的联系皆有瑞典王绍基那里中转。

王绍基与王瑜虽同姓不同宗,然而,两家都住在金坛北门外,王氏三兄弟家住西庄,王瑜家住东村,相距仅两三华里,两家四人都是在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相互往来密切。王绍基的夫人邹瑛奋与王瑜的妹妹王岭梅是同窗好友,王绍基的妹妹王凤贞与王岭梅又是妯娌。这亲、邻、友三层关系把他们之间联成一线。再加王瑜又比他们大几岁,又以军政双重身份参加过抗战,王氏三兄弟对王瑜当然尊重有加。

王绍基出国后,其妻邹瑛奋家住农村,经济上较为拮据,孩子生病,几度进城就医,吃住就到王瑜妹妹家,1961年,邹去瑞典定居,还常与丈夫王绍基念及此事。苦于对当年国内“左”的恐惧,只能挂在嘴边,怀念在心头。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大力整治,设法挽回“文革”造成的损失,形势大有好转。1976年,邹瑛奋与王岭梅离别15年后,才提笔向邻县丹阳里庄王绍基妹妹王桂贞家发出第一封信。信上情不自禁地倾诉一切。

岭梅姐:你好,你们大家好。

我和儿子敏敏来瑞典已是15个年头了,虽然未有只字向你们全家问好,但常常叨念你们,并回忆过去我们如姐妹一样,因为你待我太好了。尤其是爱子敏敏有病多次,打扰你们,内心很过意不去,一直放在心上。来瑞典后,时常提及你们,过去我带着敏敏在你家看病的情景,我们应该早来信问候,可是一直不知你们究竟在城还是在乡。同时,也不敢随便来信。去年我去信汤珉他小女儿卫星来信告诉我才知道你们下放到老家去了。因此,这封信还是请我里庄桥桂贞姑的亲戚转你较妥。到今天才来信,真抱歉,要请你们多原谅。

祝阖家安康妹瑛奋上

王岭梅接到邹瑛奋来信的那些日子里,家、国都处在艰难度日之中。

抗战胜利后,举家搬进金坛城内居住,街坊朋友见面都客客气气,解放后,王岭梅被群众共推选为居民组长。她头脑清晰,政治上敏感,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都能安然度过,可谓通达干练。这次碰上这个“海外”棘手问题咋办?她深深思考一番,决定暂搁下,观察一下国家大环境再说,估计不会再过多久,肯定要揭晓了,到时再作定夺。

两个多月过去,“四人帮”打倒了。她给邹瑛奋回信报告这特大喜讯。

她心里装着“保护神”的哥哥王瑜,是哥反对爸妈给她裹脚,她今天才有了行走如飞的解放脚;是哥主张她识字,爸妈才让她上学校有了文化。今天,哥在港台?心有余悸,还不能急于寻访。28年都等下来了,还急啥,不如搁一下看看再说吧。

(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整个人间精神焕发,如同又获得一次解放。

王岭梅观察等两年,把信息传给兄弟姐妹,特别是一直盼望父亲的侄女王秋华,她们于1979年6月10日分别写信寄去瑞典给邹瑛奋,请她转寄去哥哥王瑜。邹瑛奋7月22日复信:

岭梅姐全家人:你们都好。

你和秋华侄女6月10日的来信及五个侄男侄女及外甥的玉照7月2日已收到了。

秋华的信在本月11号我已转出去了,您哥哥看到了信心里一定很难过。您的信我没有转去,只是将你重点关心他的话告诉他……绍基在1972年见到您哥哥,你哥陪他一天,(他在台湾又另组合了家庭)没有见到他家其他人,他提到家中人,心里很难过……

8月18日,邹瑛奋再将王瑜由台湾寄来瑞典的信,转给王岭梅交给他女儿王秋华。信的末段写着:内附你哥给令侄女一信,请转交并代我们问好。

从此,这一大家子信件往来不断,就是要从台湾寄瑞典,再从瑞典转寄大陆。转来转去,旷日持久。

台湾当局被迫于台湾民众压力,宣布于1988年6月29日:自即日起办理由台湾红十字总会“租用”的第五万号信箱代转信件。寄大陆的信件采取“母子封”方式,外为寄台北五万号信箱附寄件人名址的信封,内为只写大陆收件人名址落款为“香港·内详”的信封。信函均为航空平信,经香港转寄大陆,邮程长达10天左右。这种邮路在世界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王瑜老先生两耳板聋,年事已高,平时朋友来往交谈皆以笔书写表达。所以,平常无事与别人很少交流,获得各类信息总要比他人较迟一步,直到1989年,总算盼到邮路近了一大截子,为此,才用这种方式向大陆女儿王秋华投信。

(四)

王瑜老先生自从与大陆家人建立上通信关系后,又无时无刻不在想与家人团聚。因身边台湾妻子陈瑾女士重病卧床,女儿挹芬又已出嫁,无人照顾,她生活上已失去自理能力。有一次晚上陈女士痛不欲生,王老相陪彻夜未眠,直等天亮在邻居帮助下送成功大学医学院才挽回这条老命。每当同乡们问起回乡探亲之事,王瑜只能无奈地表示遥遥无期。

1989年1月,陈瑾女士去世后,女儿挹芬陪同王瑜专程赴大陆探亲。大陆发妻荆锁娣也未等见他一面匆匆离开了人世。3月,王瑜由台湾坐飞机从香港转来上海,次日,在阔别40年后的金坛与亲人相聚那一刻,那场合,那悲喜交集的情景,用口述是一言难尽的,用笔墨是难以形容的。

王瑜虚龄89,按金坛人习俗,做九不做十,超前做九十大寿,祝老寿星福寿双全。四世同堂,人声鼎沸,无比欢乐,王瑜激动不已地说:“这不是在做梦吧?”全家人去祭祖,在墓地遗址前,王瑜老先生愧疚地哭天嚎地,抑制不住悲痛欲绝心情,俯身跪下:“我来迟了,我来迟了!天老爷让我早点归来,我还能见到母亲和妻子!”全场一个个跪下,哭声一片。

而后,王瑜又分别于1991、1992年连续回乡两次,加上1989年一次共三次。1989年回来住两个月,1991年回来住三个月,1992回来住六个月。每次回来金坛教育界前辈华罗庚中学副校长吴宗元、老教师吴均之等皆登门造访。还有棋友请其对弈。

1992年4月至10月在家半年,19日签证到期了。在南京上飞机前,旸谷弟为他饯行,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大家举杯同庆。王瑜开怀畅饮,其乐无穷。他说:“我明年还要回来的。”然而回台湾后,不慎摔了一跤。4个月后离世,享年91岁。

范学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