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锁良多次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庄稼熬不过季节,人熬不过年龄!”当了40年生产队长的曹锁良,见到记者开口便说。岁月的年轮,犹如那深深的皱纹,刻在他的脸上。
1963年,曹锁良从王甲中学,即后来的登冠中学毕业,在直溪镇湖西大队任农技员。从1979年任东池塘村队长以来,这一干就是整整40年。直至今年3月份,他被查出身体有疾,重新选举队长后他才卸任。
东池塘村如其名,在风景秀美的东天荒湖畔。就是这么一个不到70户人家的村民小组,曹锁良40年如一日,心里装着的始终是村民。为村里修路建桥,带领大家勤劳致富;改革大潮中,引领村民转变观念,实行土地转租、鱼塘承包;创业路上不忘帮困扶贫,给困难村民送去最及时关爱。
要致富 先修路
十多年前,东池塘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曹锁良心想,只有修路才是唯一出路。他找到从村子里走出去的老板、企业家,发动他们献爱心,并发动群众积极捐款,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他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在道路修筑过程中,他每天跟在工人后面,搬材料、拖水泥、扛钢筋……2002年,东池塘村结合农村“三清”工作,在建昌建起第一条村级水泥道路,为农村“三清”工作、“卫生村”创建树立了典范。
2006年,曹锁良又筹资6万余元,修建了东池塘至西池塘村的水泥路;2013年,他联合村民向有关部门反映,对村东的一座危桥进行了修建。
“时代在前进,我们也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曹锁良每天坚持看电视,他不仅精通田里村里的事务,还经常了解时事信息,把握社会动态。用他的话说:“即使做农民,也要做个多学习、有能耐的新时代农民。”
抛流转 富口袋
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村里的田地开始大片大片的闲置。农户们没有办法,曹锁良也急。经多方打听,他准备实行村里的田地一次性转租。那时,土地流转还是个“新鲜事儿”,没有多少人敢真正走这一步。曹锁良大腿一拍,“别人不敢,我来。”2010年,第一批闲置的52亩土地以每亩220元的价格流转给安徽种田大户;2013年,又以每亩630元的价格流转50亩闲置田地。
土地流转,让村民们多了收入。可曹锁良心里还盘算着生产队这个大家庭的收入。1997年,曹锁良对村里50多亩鱼塘出租,率先进行招标的形式承包,承包金逐年归还早几年修路欠下的“垫资”费用。2007年前后,曹锁良利用低产田改造,和村民一道又开发了50多亩鱼塘,并以每亩500元的价格进行养殖承包,不仅彻底还清了修路的费用,村里每户村民还分到300元的队里资金补贴。
相扶持 助脱贫
“思想活了,路子才能活。”曹锁良简单朴实的话总是让人深思。他认为,农民致富的同时,不能忘记特殊群体。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可他心里还装着这样一些村民:73岁的曹生林耳聋目盲,属于重残,每天需要人照顾;曹明松,孤寡单身,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收入;五保户曹春松,年纪越来越大,生活难以自理;村里还有几户重病致贫的……
曹锁良心里惦记着,手头更帮衬着。2000年,他主动帮助村民曹生林、曹来娣等贫困户申请贫困补助;2009年,他在生产队进行第一批大病补助,通过生产队积余对贫困户进行补助;近年来,连续对困难户、孤寡老人进行补助和照顾。
“曹队长来了!”虽然卸任,但村民们还是这样亲切称呼他。村民说起曹锁良,无不竖起大拇指。
曹锁良多次被评为“优秀村民小组长”、“优秀共产党员”,他在村民眼里甚至是个“官”,而他只会将对村民的爱、对这片土地的爱,深深埋藏的心里。
“虽然我今年72岁了,但我感觉很年轻,与改革开放‘同岁’,村庄越来越美,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脸色苍白的曹锁良淡然一笑:“大家信任我,只有尽心做好,才能不辜负大家!”
离开时,我顿生一种“莫道收获喜,但问耕耘乐”之感。从改革开放到新农村建设,正因为有曹锁良等一代老队长的辛勤付出,农村才得以稳定,百姓才得以富裕。他们辛劳一生、问心无愧,用执着、坚守、创新、无悔谱写着新时期农民的朴实情怀,成为乡村振兴的奠基石。
蒋建君 吴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