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杨兆群开启了寻访百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行动,搜集他们的剪纸精品,并用影像记录他们的剪纸技艺。8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陕西、甘肃、福建、云南等地。
本报记者 李蕾
杨兆群和陕北剪纸艺人白凤莲
一
6月15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常州市主会场南寻北找———杨兆群民间剪纸收藏展在金坛图书馆开幕。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由杨兆群多年来寻访民间剪纸老艺人,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品佳作。在这些展出的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他寻访老艺人过程中经历的故事和感动。
“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觉得高手在民间,希望能向各位老艺人们学习他们的剪刻纸技艺。”杨兆群告诉记者。2009年,金坛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组成部分升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金坛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在一次剪纸交流培训活动中,见到许多来自民间的老艺人,看到了各色各异的剪纸作品,也见识了许多精湛的剪纸技艺。那时候,他就萌生了拜访民间剪纸老艺人的想法。2010年,杨兆群开启了寻访百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行动计划,搜集他们的剪纸精品,并用影像记录他们的剪纸技艺。8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陕西、甘肃、福建、云南等地。
二
陕北的剪纸闻名全国,杨兆群决定将陕北定为自己寻访的第一站。通过朋友和陕北剪纸同好的介绍,杨兆群一行赶到陕西安塞县,见到了时年73岁的白凤莲老人。见到老人后,他却遗憾地发现老太太有点小中风,不能再拿剪子剪纸了,“那时候,我就开始转变想法,不仅仅是走访,还存在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真正触动杨兆群坚定这一想法的是在见到高金爱老人之后。走访过白凤莲老人后的第二天,杨兆群一行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安塞县的乡下,在黄土高原的一个窑洞里,见到了高金爱老人。老人当时已经79岁高龄,身体状态也不是很好。2010年是虎年,老人剪了100只形态各异的老虎。杨兆群对这群老虎爱不释手,可是也不忍“拆散”这群“百虎”。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只挑选了鸡、马、人物等具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七幅剪纸作品便离开了。谁料,当杨兆群等人在附近山顶上拍摄一些场景资料时,高金爱的儿子扛了5斤小米,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对他说:“杨老师,我母亲说没有什么好给你的,就卷了一卷报纸。”杨兆群定睛一看,那卷报纸里装着的,正是刚才老人那100只老虎中的50只。“我母亲说,这些摆在我家里,不如摆到你那去。”说罢,将小米和那卷报纸,交给了杨兆群后又匆匆离开。然而,令杨兆群遗憾的是,当时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将摄像摇臂调整过来,未能拍到这一幕动人场景。距那次走访后的一年差一天,高金爱老人便离开人世。“这是我走访中第二位,也是去世最早的一位。”杨兆群无不感慨地说。
三
福建剪纸艺术家林桃老师是南派剪纸的代表人物,享有“中国民间毕加索”的美誉。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杨兆群也没有老人的联系方式,几经辗转通过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与老人取得联系。就在他准备买票出发时,却得到老人去世的消息。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杨兆群深深后悔,也让他产生了紧迫感,加大了走访力度。这8年里,杨兆群已经走访了53位老艺人。“时间还是不够,我原先知道的是有七八位,没想到这次展出前,我想问询下诸位老人近况,却得知已经11位老人离世了。”
“南寻北找”杨兆群民间剪纸收藏展已接近尾声,杨兆群又准备踏上寻访之路。这次展出也让他有了新的想法,“我国有56个民族,到底有多少民族还保留着剪纸的传统文化呢?”下一站,他将去贵州,走访两位苗族、水族的国家非遗剪纸传承人。杨兆群说:“我想抓紧时间记录下这些宝贵的技艺和老人的影像,让自己少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