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帮扶不应止于“下了几次乡”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85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0-11

帮扶不应止于“下了几次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海泉

帮扶,作为重要举措和中坚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近日去某同志办公室,见其正伏案填写《帮扶记录》。一至八月,均填写着“×年×月×日,去农户家中,了解需要、询问困难”;“处理结果”栏中,一概填写着“与村、镇协商解决”。问:“协商好没有?解决了没有?”答曰:“年老多病、缺乏劳动力,怎么解决?”“那填写这些有什么用?”答曰:“工作痕迹资料啊?规定的下乡次数必须凑够,要检查、考核的。”

的确,不少地方为防止帮扶工作“走过场”,特别强调痕迹管理,对帮扶的内容、时间都有具体的量化,对此还专门设置了《帮扶记录》,要求按月上报、逐月检查、年终考核。“帮没有帮另当别论,是否下去了,是个态度问题。”故尤其强调下乡的次数。然从该同志所填写的内容分析,下是下去了,但帮没有帮呢?帮扶的质量如何呢?就不得而知了。试想,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否则,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了解需要、询问困难”“协商解决”。

帮扶的目的,是集社会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此所谓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故,帮就要帮到点子上、扶就要扶到细微处,帮群众真正需要帮的,扶群众真正需要扶的,精准帮扶才是帮扶之要。类似于连续半年的“老问题”都仍在“了解”“协商解决”、问题依然存在。如此“帮扶”,即或是天天都在下乡、日日都在“了解”“协商”,而群众的问题“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又有何用?“休闲度假”式的下乡、“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不讲帮扶质量、只看下乡次数的帮扶,与形式主义有何区别!如此帮扶,群众不但不喜欢,反还因频繁的接待、坐谈产生厌烦心理。

帮扶,就是要在脱贫攻坚、战胜贫困的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的地帮贫困户一把、扶贫困户一程;就是需要我们在贫困户有困难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呼唤的时候,能够随时出现在他们面前、随时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解决困难的办法、措施,并能够让困难和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的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只是今天问有什么困难,明天问有什么困难,了解得再多,询问得再多,不如给群众办一件、两件实事、解决一个、两个具体困难。

诚然,“下乡多少次”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必要的。但应该注重其实际效果,防止走过场、资料秀等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以实绩作为考核的依据,要深入贫困户实地调查、多听贫困户的真实反映,查看究竟帮了什么、办了多少事实、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产生了什么具体的效果、群众满意不满意等,而不是单看“下乡多少次”。另一方面,要抓实对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和问责。要摒弃唯材料、唯报表的考核,摒弃片面强调下乡次数等形式主义行为,以群众脱贫、满意为标准、以实绩论英雄,把田野作“考场”,“考”出帮扶工作的“真味”。同时,要加大问责的力度,对在帮扶工作中出现的“以资料充成绩”“休闲度假”式的下乡、“走马观花”式地下基层等弄虚作假行为严厉问责,绝不姑息。

《人民网》9月30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