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整治”模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85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0-24

以“土地整治”模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整治+”探索金坛国土空间管控途径

关键字:发展,融合,城乡,促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蒋建君 王舒

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四大板块”(一城一区一山一水)快速崛起、“两个加快”(加快项目引进、加快项目建设)目标正在实现、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在坛开工建设……

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资源保障。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国土资源分局局长黄克洪认为,我区连续四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苏南,国土资源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土地整治推进会现场

近年来,我区坚持国土资源保护、保障发展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土地整治+”不断探索国土空间管控途径,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10年来共实施各类项目1241个,建设规模26.63万亩,新增耕地6.25万亩。

区国土部门表示,“土地整治+”是以土地整治为载体,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协作和资金共享,把单一土地整治转化为多元综合性、整体性,实现提升节约集约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而同时担忧的是,在今年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通过走访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投入不足。土地整治多以国家和省、市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为主,远远无法满足现实中面广量大的土地整理资金需求。涉及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虽多,但各自为政,零打碎敲,没有真正调动政府和部门积极性。其次,规划滞后。土地整治项目为整治而整治,没有真正与自然资源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高效农业、休闲旅游等规划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上各自为政,没有从土地的科学性、完整性统盘考虑。第三,管理乏力。农村土地整治重建轻管,后期管护主体不明、措施不力,加上监管政出多门,缺乏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使项目效益大打折扣。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自然资源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强化城乡整体规划,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土地整治+”模式,探索国土空间管控新途径,我区相继获全国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市和全省标准厂房建设先进区等称号。首先,统筹项目实施,实施“整镇推进”。按照“分类实施,统分结合”原则,在同一镇、村分年度统一布局不同类型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项目开发对荒废的岗坡地进行整理,对高低不平、地块零碎的耕地进行平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棚户区改造,并通过省以上投资项目对整村(镇)开展全面土地整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其次,统筹规划布局,注重实际成效。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水土资源条件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划分功能区,因地制宜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并与中低产田改造、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名优特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机械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结合。以薛埠镇上阮村为例,通过对田、水、路、林、草综合整治,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格局,水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第三,统筹项目资金,整体合力推进。充分利用占补平衡项目资金进行综合整理,通过省以上投资项目资金对项目全面提升,重点实施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加大农田配套设施投入,提升农地产出效益。

区国土部门认为,“土地整治+”解决了以往土地整治规模偏小、资金不足、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低等问题,打造土地综合整治的“金坛样板”,呈现出四大特色。首先,“土地整治+”促工业。结合镇、园区和度假区总体规划,优化调整新一轮村庄布局,完成各镇控制性详规、村庄布局规划编制,编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红线保护、美丽乡村示范点等专项规划,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大规模成片动迁500余万平方米,征地3.5万亩,腾出空间100多平方公里。按照“为大项目留足大地块”的思路,高标准推进开发园区规划建设,8个工业园区留有500亩、1000亩大地块,金坛经济开发区、华罗庚科技产业园、金城科技产业园3个城区开发园区留有2000亩以上特大地块,成为苏南板块独有的可随时承载50亿元、百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地区。其次,“土地整治+”促现代农业。“十三五”期间,我区投资80亿元开展土地整理、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在内的长荡湖综合整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要求,2017年我区被列为省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县(区)之一,省财政安排180万元专项资金,对12000亩土地实施轮作休耕。对此,朱林镇唐王村党总支书记丁沧宇深有感触,该村种植红花草开展土地轮作休耕,将红花草作为稻田冬季绿肥作物,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目的,订单农业面积2000亩,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今年8月12日,朱林镇黄金村软米早稻就收割上市了。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李航认为,这都是土地整治与休整的结果。为探索土地休耕轮作制度,去年11月份水稻收割完后,黄金村将千亩有机稻田列入休耕轮作,其中120亩有机软米早稻成为今年常州地区第一批最早上市的新米。对此,区农林农技专家表示,通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采取轮作换茬、深耕晒垡、休耕培肥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达到藏粮于地、发展绿色农业目的。2017年,金坛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0%以上,成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第三,“土地整治+”促现代旅游。薛埠镇仙姑村土地整治3000多亩,吸引海归姜方俊投资。他流转土地1500亩,打造集有机种植、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养生农场并成功登陆新三板。上阮村在土地整治、废弃砖瓦窑整治2000多亩基础上,成功打造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千亩樱花园,并建设“四区八园一中心”,引进京东、后稷等农业项目38个,成功打造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第四,“土地整治+”促民生幸福。金城镇培丰村释放土地潜能,通过土地整治开展农业规模经营。2017年,该村将整治后的土地1800亩公开发包,并投入200多万元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稻麦播种、插秧、收割、烘干、加工“一条龙”服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直溪镇溪滨村以土地整治为契机,成立“巧媳妇”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学生创业园,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300万元。薛埠镇花山村在盘活土地资源过程中,做到村内土地只流进(村集体)不流出(非本村农户),整理和流转土地1200亩,对农民有流转意愿的,由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收储,确保土地保值增值。

由此可见,土地整治是经济发展、民生幸福要素保障。对此,区国土部门表示,“土地整治+”模式是金坛国土空间管控有效探索,是解决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有力抓手,基层对土地管理和发展用地及政策需求、渴望积极响应,其核心是发挥土地整治在吸引产业落地、整合统筹资金、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方面的聚合作用,充分发掘自然资源、农田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价值等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土地整治+”模式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引领土地整治提档升级,让土地整治发挥更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