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不断积蓄前行的力量,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全力推进全区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李蕾 赵宁
1978年再次出发的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今天,我们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路程,金坛文化事业如沐春风,文化之音绚丽绽放、灼灼生辉,文体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蓄势突破,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惠民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58岁的杨梦是土生土长的金坛人,回忆往昔感慨万分。她说,1978年前,想看书只能去县图书馆。到了八、九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琼瑶言情剧风靡一时,租借图书成为年轻人获取阅读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杨梦说:“工作了就可以凭借工会证在工会借书,或者去图书馆办个借书证,后来渐渐的路边书店、报亭多了起来,可以看的书也越来越多。”
如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已经成为读书常态。年轻人只需要鼠标一点、手指轻划,就有海量的阅读素材,这样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近年来,我区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12月29日,金坛区综合性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是以“书”为主题的文化综合体,藏书量65万册,阅览座位1000个,功能布局上既契合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又拓展了新功能,开创了新服务,除拥有VR、AR虚拟现实互动系统、少儿数字图书馆触摸屏阅读机、电子书法、3D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外,还设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馆、人文馆、古籍收藏馆等。新馆还利用学术报告厅开展公益活动,形式涵盖知识讲座、艺术展览、电影展播、话剧表演、互动体验等。今年上半年,共办理读者家庭新证10000余张,接待读者14万人次,借阅图书20万册次,图书馆数字服务端口总访问量接近500万,开展了“六一杯”少儿书画赛、红领巾读书征文等各类公益阅读推广活动115场,参与总人次达16000余人。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游园、多功能运动场、沿河慢行步道都正在全面建设之中。金坛,正在逐渐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之路上快速前进。
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双赢
2004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剧团———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登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短短3个月,他们在上海演出150场,引起轰动。
华罗庚艺术团的前身,是入不敷出的金坛市锡剧团。始建于1952年的金坛锡剧团曾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达到鼎盛时期,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原因和市场变化,开始走下坡路。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说:“2002年,51名在职人员中有26人下岗,一线演员每年演出近300场,却只能拿六成的工资,23名退休职工集攒了数十万元的看病发票。”
2002年8月,金坛市按下了锡剧团的改革按钮,改制后成立了华罗庚艺术团,由“准机关”转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大伙只能主动“找饭吃”,全团很快实现了与演出市场接轨的“三个转变”:即剧种由地方锡剧向现代剧、儿童剧、话剧为主转变,观众由中老年人向学生及未成年人为主转变,演出市场由本地向开拓省内外市场为主转变。
在史国生的带领下,剧团克服了重重困难,《少年华罗庚》首演取得了成功。史国生与华罗庚艺术团开始在业内走红。之后,他们又连续推出了《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等多部剧作,都获得了成功。
2010年,华罗庚艺术团推出了儿童剧《留守小孩》,先后获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第二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等奖项,2013年更是一举摘得第十二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7年,由华罗庚艺术团出演的音乐儿童剧《田梦儿》荣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原创现代儿童剧《寻找“红头发”》在全省巡演,获得了省市领导、业内专家及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华罗庚艺术团被命名为常州市儿童剧培训基地。同年,经过对申报项目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地方传统特色等方面的考量与审核,华罗庚艺术团等10个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获得了我区首批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华罗庚艺术团全年在江苏、上海等地演出400余场,观众人数达40余万人次,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生活娱乐多姿多彩
下午三点,卜萍和往常一样,与同伴们在华罗庚公园里跳太极柔力球操,她们挥舞球拍的姿势优美而轻盈,周围游人纷纷驻足观赏。今年47岁的卜萍如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去公园锻炼。“过去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也没有广场舞的概念,在单位打打乒乓球就不错了。”
首批金沙文化名人、“故事大王”叶林生,老家在唐王。“我1978年开始工作,放过电影,当过唐王公社文化站站长,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金坛文化事业的变化发展。”叶林生对40年前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记忆犹新。1978年前,获取外界信息方式就是听广播、看报纸,80年代电视出现了但是凤毛麟角,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那会要去一个大队一个大队轮流放露天电影,轮到的那个大队都会很积极的到文化站来接我们去放电影,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放电影,每场几乎都有上千人。”
如今,看电影不再是稀罕事,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被人们所接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交谊舞,到现在的广场舞、街舞,潇洒的转身、律动的音乐,拘谨的身体逐渐展开。电视、电脑、手机,演出、展览、读书,多样选择,随时都可以休闲娱乐。
2017年,我区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欢乐金沙大舞台”、“文明社区天天乐”等各类品牌活动,开展“欢乐金沙”第三届广场舞电视大赛、“风采金沙·魅力我家”家庭才艺大赛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50余场。开展下乡进社区送演出300余场、电影1164场、图书8000多册。举办六市区书画院作品联展等书画、摄影、文物类大型展览30次。开展红领巾读书征文、跟着唐诗去旅行、文明礼仪在心中等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30余次。开办45个免费文化艺术培训班和首届公益书画培训班,参与培训1200余人次。
记者札记: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娱乐方式可太多了!”黑白电视机、收音机、露天电影等文化符号,早已成为改革开放时空隧道里的时代印记。1978~2018年,金坛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轰轰烈烈的40年,各类文化阵地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多元的文化选择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