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金坛老龄人口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解决养老问题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养老事业的稳步发展,金坛养老方式、养老观念及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养老机构也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如今的“一床难求”。
孙婷 张袁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的养老方式、养老观念及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我区基本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院:给老人“不是家胜似家”的温暖
“上世纪60年代物质短缺,70年代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各方面蓬勃发展……”今年68岁、住在城西托老所的王金兰说的这些“老故事”,在托老所里特别受欢迎,这里有她的同龄人,喜欢一起追忆过去,一起找寻年轻时的美好与情怀。
“过去的老想法,过时了。”针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王金兰说:“父辈们觉得就算屋子再小也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那样不孝顺,老人也觉得丢人。可现在,儿女工作忙、压力大,老年人观念也逐渐改变,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逐年增多,养老院的居住条件、饮食和服务也特别好,大家在一起,聊天解闷不寂寞。”
提起几十年来我区养老机构的提档升级,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快30年的城西托老所所长咸息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现在的养老院跟过去比,那条件可是好太多了。”她一边指着记者面前的托老所所在地,一边介绍着这里的点滴变化。城西托老所建于2001年,原先只有10多个老人托养在这里,现如今,已经有将近百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经过多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简陋的砖瓦房变成了集生活娱乐、颐养康复、休闲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楼群。
回忆起刚工作的时光,咸息梅至今还清楚记得冬天要为老人们取暖烧炉子,烧水要用大水壶……如今这些早已被空调和电热水壶所取代。在这里,老人们可以一起用餐、聊家常、休闲娱乐,享受“不是家胜似家”的温暖。
据了解,1990年,我区成立了第一家养老机构,即金城镇敬老院,当时只有20多位五保户入住,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区积极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目前,我区共有15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办9家、民办6家。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打造“一碗汤的距离”
上午10点多,东城街道华胜社区夕阳红服务中心的助餐点十分热闹,10多位老人一边聊天,一边等待预定的午餐。目前,该社区已有168人办理了思民助餐,每天订购量约45份。“我和女儿住,过去白天她去上班,没人照顾我,吃饭都是问题,自从这个服务中心建立以来,解决了我最大的困难。72岁的张福东老人特别满意这种居家不离家的养老方式。
今年,我区共计划建设10个社区“夕阳红服务中心”,各镇区街道均有布点,目前,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营。夕阳红服务中心设立了老人助餐点、助餐室、日间照料室、活动室、康复训练室等功能室,通过日托型养老,让老人相互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既不耽误子女上班,又满足了老人安享晚年的需求,这也将会成为今后养老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老年人工作和养老实事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运营模式不断多元,成功探索出了依托社区力量、引入民间力量、引入志愿服务等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已建有3家街道日间照料中心、1个中央厨房、3个助浴点,新建老年人助餐点6家,基本满足了老年人走出家门、进入社区享受日托、就餐、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打造高端优质养老平台
2017年底,我区老年人口突破13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3.8%,并以每年净增长3000人左右的速度不断攀高。老年人口的急速增加,使得在养老服务上,政府难以包办所有问题,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进入新时代,养老事业也进入了升级发展的新征程。近年来,我区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发展,重点打造“生态金坛·养老福地”品牌,目前,茅山南湖养生园护理养老院、金凤凰颐养中心、茅山颐园医养结合的高端养老社区等一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的养老机构逐渐成立。
据悉,作为江苏省重点养生养老项目,茅山颐园将高端医疗资源和优质养老服务相结合,真正实现“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的养生养老需求。茅山颐园专设一家类三级医院———江南茅山医院。该院投资约13亿元,是“全国健康医养示范基地”,不仅引进国际领先诊疗设备,更规划全科室运营,800张充足床位。医院已与北京301医院、协和医院、军区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未来,它将成为一家辐射周边区域的新型智慧型三级综合医院,成为长三角区域最具价值的医养结合的养老综合体。
目前,全区居家养老医疗卫生覆盖率超过90%,独居老人和分散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关爱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年提档升级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达17个左右,预计到年底,标准化占比农村可达40%,城市可达60%。
采访札记:
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需要养老,从养儿防老到机构养老,再到如今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养老模式的改变体现了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宜居养生、健康养老也将势必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