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纸花谣》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为题材,将传统剪纸艺术融入歌曲,生动讲述了三代人通过巧手剪出美好生活画卷,剪出新时代新期待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蕾
《纸花谣》在“五星工程奖”舞台上表演
“剪纸花啊剪纸花,剪出故乡好风光;剪纸花啊剪纸花,剪出生活梦飞翔。喜看根深叶茂纸花美,笑撒万紫千红中国香。”
优美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抒发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
在9月底举办的第十三届江苏省群众文艺最高奖“五星工程奖”舞台表演类终评舞台上,由区文化馆创作的男女二重唱《纸花谣》,以清新悠远的江南音乐曲风征服了评委,荣获了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音乐类奖项。这是我区自2014年之后,第二次荣获省五星工程奖的音乐作品。
齐心协力谱佳曲
“将刻纸写成歌,源于一次民间文艺交流。”《纸花谣》的词作者、我区著名作家葛安荣说道。2016年,江苏省著名词作家戴晓权在看过《纸花》一书后向葛安荣提议:“文艺作品一定要接地气,不妨就以金坛刻纸这项国家非遗艺术为题材写一首歌。”虽然写词并不是葛安荣的创作强项,但是戴晓权的一番话让他心动不已。我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翟利华也在现场,他与葛安荣约定:“你这个词写完,要让我来谱曲。”在经由区文化馆项目立项后,葛安荣立即着手准备写词事项。
“我希望歌词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性,既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要让全国人民听得懂,所以我的立足点是“中国香”,写中国的刻纸、写中国的传统文化。”葛安荣在创作之初就为自己的词奠定了一个“主旋律”。
《纸花谣》是先有词后才有曲,创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首歌,短短20多句话,要有画面感、有情节、有内容,只是喊‘口号’是万万不行的”。葛安荣说,“我花了大概有三个月,前前后后至少修改了五六十遍歌词稿。”
如今再回忆当初创作歌词的情景,葛安荣仍旧历历在目。为了写好《纸花谣》的词,他去了溧阳,寻找到一个幽静的农家乐里创作。然而万事开头难,第一个礼拜写出来的词稿被自己完全否定掉了。沮丧的葛安荣走出房门,散步到一个池塘边,突然发现在这片无风静寂的傍晚,池中水波道道,周围的花花草草无风摇摆,看着这样静谧的自然美景,他的脑海中立即呈现出两句词“无风花自摆,无水起波浪”。“纸花不是自然界的花,是艺术里的花,无风也会摆动;无水,纸上没有水,但是剪纸中有的时候却要剪出河流,就是波浪的样子。”葛安荣解释。顺着往下想,纸花是怎么来的?当然是由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写好歌词后,葛安荣立即将词稿交给翟利华谱曲。看完歌词,翟利华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幅江南风光。“谱曲呢,也要遵循歌手的特点来写。”翟利华谱曲之初,希望由曾经合作过的女歌手杨倩来唱。但是创作团队和杨倩沟通后,认为独唱形式对此曲的演绎略显单薄,能变换下演唱形式上台会更好。经过商讨,创作团队决定将歌曲定为男女声二重唱。曲子谱好后,交由杨倩和杨小强两位金坛本地歌手进行演唱。当年年底,《纸花谣》就成功获得常州市第九届音乐舞蹈新作品大赛一等奖。
众志成城获大奖
2018年,《纸花谣》获得参选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大赛的机会。与以往不同,为了更好的引导和激励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丰富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这一年的省“五星工程奖”的奖项进行了调整,竞争压力陡然增大了。“比赛艺术水准要求更高了,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两个人在台上演唱歌曲缺乏整体艺术表现力。”区文化馆副馆长祝柏华建议,配上一个情景舞蹈会更能完善节目的舞台效果。为此,区文化馆祝柏华和张文英共同编导,邀请了来自医疗卫生、城管、幼儿园等多个行业的文艺骨干,参加排练演出。时间紧迫,各位演职人员仅仅用了三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情景舞蹈的创作排练任务。
作为江苏省群众文艺的政府最高奖,参加省“五星工程奖”角逐的县市区中高手如云,这给整个创作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次《纸花谣》排练演出结束后,大家都要对舞台呈现细节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与调整。原本《纸花谣》高潮部分是由女声来唱,但是大家在反复研究表演效果后发现,女声在这首歌的高潮中并不突出,缺乏感染力。决赛前一周,翟利华大胆决定,将高潮部分改成了男声,这样作品就更具有冲击力。而杨小强与杨倩也不负众望,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省“五星工程奖”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