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现在苏南板块快速崛起,是全区上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两个加快,强化创新提升。创新提升就是现有发展模式的递进深化,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化发展战略,优化发展路径,落实“一新两高”要求,走出一条金坛特色的跨越追赶之路。
作为先发地区,近年来,江阴市在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创新突破,优化为民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报特转载此文以为“它山之石”。(余风)
2016年到2018年,经济总量从2880亿元增加到3806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由5772亿元增加到6059亿元、市场主体数从100042家增加到178838家……作为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重大典型、“集成改革第一县”,江阴捧出“十三五”以来的最好成绩单。
坚守实业,根深叶茂
1月28日,在一年一度的江阴市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陈金虎兑现上一年产业政策,以真金白银奖励参会427家企业。“只有入库税金1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0万以上的服务业企业才可以来参会,企业上市、净增税金过亿奖励多少,也都有系列政策。”陈金虎强调,“按贡献大小排座次、发金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主要目的是激发企业家的雄心壮志,造浓尊商重企的发展氛围。”
“企业强则江阴强,企业兴则江阴兴”。在以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的理念践行下,江阴市形成了实体经济高原隆起、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骨干企业高峰林立的生动局面:2018年,江阴市开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有27家,开票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4家,入库税金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7家;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开票销售增加19.2%,入库税金增加11.2%,占全市企业的56%。“江阴板块”品牌呈现井喷式上市态势,三年来,上市公司由35家增加到4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由24家增加到54家,上市公司总数列全国县市第一。“‘十三五’以来,在全市6万多家企业中,我们的重点骨干企业进步尤为显著、担当尤为主动、支撑尤为有力、贡献尤为突出。”这让陈金虎尤感自豪。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叶茂。”陈金虎经常这样描述实体经济对于江阴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为其中“最粗树根”之一,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去年成为继海澜集团后无锡、江阴第二家营收千亿级企业。
“现在单就集团旗下子公司江阴兴澄特钢的资产就超过350亿元,生产特钢的总量达到600万吨,企业发展非常快。”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俞亚鹏说,“就单个特钢企业而言,兴澄特钢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特钢企业。”
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还有长电科技集团。2014年年末,长电科技决定抓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遇推进海外并购,斥资7.8亿美元要约收购了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100%股权,跻身于世界前五大封装测试厂商。“通过前几年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走过‘收购、兼并、消化、整合’这样一个完整流程,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与全球数一数二的企业去竞争。”长电科技董事长王新潮说。
立足产业基础,瞄准未来趋势。江阴还着力培育形成以天江药业、普莱医药等为龙头,以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为主体的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我们获得了比较稳健、甚至加速增长:2017年增长31%,2018年增长34%。”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敏介绍,“从绝对值看,我们2018年增长了9亿元,预计今年增长将超10亿元。”
创新突破,逆势而上
港珠澳大桥作为我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而为其提供高科技、高质量、高性能斜拉索产品的是来自江阴的法尔胜泓昇集团。“创新的关键在于实践,正因为我国造桥需求大、‘实战’机会多,造桥技术也随之得到飞速发展。”法尔胜泓昇集团董事长周江说。
2016年,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公布的13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只占4家,而其中两家是来自江阴的法尔胜泓昇集团和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阴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56家增加到384家,诺奖得主研究院由4家增加到6家,院士工作站由10家增加到5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132家增加到148家,人才总数由32.5万人增加到36.5万人,获得中国工业大奖2个、中国质量奖1个……三年来,江阴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众多突破。“根据江阴科研院校等创新要素和资源较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产业强市作为第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陈金虎说。
科技创新资源有限,产业需求却非常之大,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如何才能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尽管目前江阴缺乏大院大所,近两年引进的两所高校还在建设和筹备之中,引育产业科技急需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受到制约,但是我们的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通过自身积累和政府引导,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意愿很强。”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周琛介绍,为了克服制约因素,满足企业对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旺盛需求,近年来,江阴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并重,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人才、财政增加科技投入撬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和力争“把产品做到无可替代”的内在动力。
“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投入,还在公司内部设立有500人的研究院,专门负责产品研究和帮助客户解决材料应用等难题。”俞亚鹏说,去年其外贸出口168万吨,在国内整体钢材出口下降9%的形势下,出口逆势增长超过20%。“即便在去年3月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加征25%关税的不利情况下,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仍有所增加,25%的关税全部由客户承担。究其根本,在于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
从第一家中药饮片改革试点单位到第一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天江药业的成立就是创业创新的“代言”。“我们一直是把科研当作第一要务,一边科研一边销售,成立了包括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俞敏说,为确保高品质,创造性推出跨区域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造从源头种植、饮片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到临床调剂,安全有效、全程可追溯的供应全过程。
研判大势,谋定后动
今年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摩擦待解、数字经济带来价值重构、互联网商业模式带来新挑战、国际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寒冬论”“困境说”甚嚣一时,在此情形之下,江阴又是如何对大势做到清晰认识、科学预判、准确把握?
对于国际形势,陈金虎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今后贸易竞争、大国竞争将会是一种常态化现象,但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却并不会因此改变。从国内来看,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如此大的内需市场,随着降费减税政策逐步落地、科创板注册制推出,对企业创新活力都具有提振作用。民营企业座谈会、放管服工作会议的召开,释放出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目前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家数量最多、地位最高、经营环境最好的时代。”
对于江阴而言,历经市场洗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摔打后,留下来的是一批“航母级”、“小巨人”、抗压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这三年来,江阴市场主体两位数增长,重点骨干企业数不断增加,就是最生动的证明。”陈金虎说。
“当然,不可否认,就江阴企业发展而言,的确面临诸如产业层次不够高、项目投入不够大、创新转型不够快等多种挑战。”陈金虎坦言,“我市百亿级企业中,多属于纺织、钢铁、化工等传统企业,产业结构失衡。全市工业投资主要方向仍然是存量企业技术改造,新招引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此外,新动能的增长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增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抢位不够迅速。”
面对挑战,从政府层面,江阴市提出要全力打响“集成改革”“制造业第一县”“江阴板块”“人文宜居”“民富村强”五大品牌,以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标识”,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支撑。
除了继续真金白银奖励优秀企业,真金白银降本减负,江阴市政府还将真心实意当好“店小二”“急郎中”,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雪中送炭,真招实策细化落实政策、持续优化政策,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来源:3月4日《新华日报》记者:林培杭春燕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