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满心红孙志廷烈士(1918—1940)诗歌五首文/张银坤图片欣赏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8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4-30

花开满心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周苏蔚

清晨,推开那扇窗,一丛沾着雨露、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扑面而来;旁晚,步入花丛,饱含阳光的牡丹,红、白、绿色,勃勃生机。无数次触及的画面,戴鸿宝无数次被心动过。

已是82岁寿登杖朝之年,一颗心却依旧如花朵般绽放。为了工笔画的创作,花费了他整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历程。前不久,一幅6尺《春色满园》推荐到“江苏省现代工艺画作品展”展出,近30朵呼之欲出的牡丹花,惊叹了所有评委,直到颁奖时才知晓,这位作者已是满头白发苍苍。

一朵花,一幅画,是大自然的形态,在宣纸上精细而生动地表达,或许这是戴鸿宝最柔美的心愿。

就在这一刻,他看见了自己投身其中的脚印,看清了自己画笔下美轮美奂的时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于河头乡洪家村的戴鸿宝20多岁光景,一次随家人去附近夏溪集镇赶集,看到街上有个画廊,展示许多工笔画,逼真的立体感觉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我是否也能够画出这样的东西?他开始摸索着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涂涂抹抹,在四柱床上涂龙凤呈祥、描福禄寿喜;在新砌房屋的门斗上画荷花牡丹、画五谷丰登。那时的戴鸿宝对于画画,只是出于奇想和兴趣,并没有专业技法,更没有练过现成的画谱,全凭自己个人意念想象,以及参考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鱼虫鸟兽。然而质朴的农耕环境,也为造就民间艺术提供了丰腴的土壤。戴鸿宝的目光与心结常常痴迷在水塘边、沟渠里、鸟巢上、竹林间。有次为看一条鱼游弋的姿态,用钓竿拉着已经吃上钩的鱼不放手,一路跟踪它摇头摆尾,差点跌落河塘。

今天戴鸿宝能够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属于中国画技法的一个类别。因其以工整、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而与写意画相对。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者”,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当然,工笔画历史悠久,起源于战国盛行于唐朝,明末之后随着西洋画技法传到中国,中西绘画相互借鉴,使工笔画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诗兴语言的轨迹深入发展,吸收东西方新视觉艺术的元素,扩展了材料、技法的领域,把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融入进当代工笔画中。

原先只会在玻璃上、在木器上、在白纸上涂涂画画的他,慢慢掌握了在一张张熟宣纸上,用狼毫笔、衣纹笔、叶筋笔中锋勾勒线条,用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软毫毛笔染色。戴鸿宝从阅读书本重新起步,先后翻阅过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唐代米芾的《画使》等。并一边又一边地仔细临摹唐代边鸾的《牡丹图》,从中领悟其光色艳发、妙穷毫厘的技法。了解为什么名家、大家能够通过画面里猫眼的“竖线”,展示出一朵普通的牡丹花盛开于中午时分的精妙。渐渐开始学会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白描画法,依靠线条本身刚柔、粗细、巧拙、疏密、方圆等变化来绘就各种物象,利用线条增加画面的抽象审美。他听名家说过:线条是工笔画的灵魂。我们评论一幅工笔画,常常会说,这个画家的笔力不错。其实就是线条视觉艺术“力透纸背”有功力。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与作者本人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对纸张、颜料性能的熟悉掌握程度,还有对画笔的控制能力。

既然走上这条路,那就必须努力过好这一关。用他自己的话说:功课一定要做扎实。

戴洪宝的作品第一次在天津《老年书画报》刊登时,他尚处于对工笔花鸟画懵懵懂懂间,但是很兴奋,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感觉这样的业余爱好终究没有“瞎子点灯白费蜡”。

其实,戴洪宝工笔画艺术之路的快步起飞,还是得益于退休后居住在广东省中山市的9年时光。通过不断地与香港、澳门及海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是结识到内地许多在中山市举办展览的画家,这些良师益友助力戴洪宝先生的工笔画的艺术人生产生了质的飞跃。比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原馆长、有“牡丹张”之称的73岁著名工笔画画家张德俊;比如:中国工笔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北京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曾获中国工笔画第二届(四届)大展金奖的王天胜。名师们对作品力求形备神达,画风清新典雅厚重风格感染了戴先生。揣摩出一些名家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后,而连连由衷感叹。

又是一个风雨过后的黎明,又一次站立于牡丹花前,戴鸿宝沉默着、思索着。他遇上了绘画难题,碰上技法的瓶颈。工笔画染法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平涂,多在做底色以及局部上色时使用;分染,是用色彩分出物体结构,有高染和低染之分,在物中凸起部分造成立体感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经分染过色的部分再上某种颜色,使物体产生厚重感。

一番仔细认真的观察,回到画室,他再次拿起笔,通过牡丹花周边的景物,如:土、石、树枝,自然顺势用皴擦增加质地感,烘染物外之物,增强主物的立体塑造。另外采用灵活多变的撞色撞粉技法,将含水量比较大的笔画对画面结构物体色墨铺染。终于戴鸿宝发现,画面的动静感觉出来了。牡丹花作为画面主题与陪衬物体相得益彰、栩栩如生。

如从欲望的拥挤里走出,如从燃烧的岩浆中喷发。或许注定2006年是戴鸿宝生涯中又一个青春期,绚丽多彩,把梦想翻转过来。以牡丹花为主题的工笔画《故园》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戴鸿宝很兴奋,不是因为获得组委会六千元奖金,不是因为有人提出展出后用五万元人民币收藏他的作品;而是终于感受到人生行色几番匆匆后所得到的温暖,终于嗅出绿色的清香、看见行走的云朵。

挂在墙上的哪里是牡丹花,分明是内心光明的世界,分明是阳光下斑驳的身影。尺幅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青草村烟,然而希望与心相连。

戴鸿宝的步伐真的再也难以停下来。

2011年12月25日戴先生被中国工笔画学会吸纳为第四批会员,整个常州地区唯他一人。之后《绿色家园》又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早春》入选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同时工笔画作品《人乐鱼亦乐、泉清心共清》《春晚绿野秀》《和谐家园》分别入选江苏省花鸟画展、广东省中山市画展、常州市文联成立60周年晋京美术作品常州汇报展并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行内人士对此评价他:这样的创作成果,这样的年龄段,全国纯属罕见。许多人只看到老先生今天美丽的光环,殊不知,取得一定高度的获奖作品,过程相当艰巨。近年来他前前后后消费了1500张宣纸,从精耕细作的两百多幅工笔画中方才磨砺而出。8年前一场大雪,路滑,为了按时完成一幅作品,他冒雪赶到工作室,不小心滑倒,左股骨骨折,躺在病床上一直心神不定,尚未痊愈便又开始作画,以致落下终身残疾。他这样告诉我们:我老了,画画不老,创作不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老。戴先生80高龄,眼不花、手不抖,站在画板前精神矍铄、目光炯炯。他乐呵呵地说:我还可以再画10年。

是的,是金子总会闪光,命运与本性连接,付出就会闪光,这是必然。戴鸿宝的本性拥有闪光的品质。他孜孜以求吸取大自然的养分,随时绽放出自己的绚烂。

戴洪宝 作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