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丽霞
五一节放假四天,内心还是有些小颤动,欢天喜地去图书馆借假期的精神粮食,在众多闪着釉面光泽的角落,发现了一本封页已经泛黄的书,看起来年代已久,再仔细一看,居然是葛安荣老师的大作《花木季节》,狂喜不已。
这几篇小说读下来,深刻地感受到语言干净清爽,每个句子都是精简下来的精华,通过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你的面前,像电视影像一样在文字里生动演绎。比如,《插班生》里的莲枝被调到城里读书了,父亲高兴,邀请好友来家喝酒。
“吃!”“吃!”“喝!”“喝!”
四小节,四句话,四个字,四个感叹号,就把男人们豪气喝酒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和朋友喝酒的,面红耳赤,声音洪亮,筷子点着菜,对朋友说:“吃!吃!”又端起酒杯敬他人,说:“喝!喝!”我母亲围着围裙忙忙碌碌在厨房和饭桌间穿梭,间或有空余时间,就会热情地招呼着说:“没菜,大家不要客气啊!”
地方方言,也是一大特色。我从小也在农村长大,庄稼地里的活,什么都会干,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渐渐遗忘了那些农具的名称,那些农活的叫法,还有那农村人常说的顺口溜等,比如“笤箕一只,破碗一个。”比如写仇腊生家的楼房:“外粉墙也没做,红砖裸露着,水泥嵌的缝口凸一块凹一块,窗户未按玻璃,一层塑料薄膜蒙着,风吹来一股一股的,也有一扇窗用草帘遮挡”,以前农村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楼房,都是咬着牙齿把房子砌起来,没钱装窗户了。读到这些,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年少时光,在村子里穿来穿去,在田野戴着芦茅,干着农活,听着隔壁地里大人们说笑某人的八卦,那一墙一瓦,那一草一土,都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喜欢的小说,故事情节一定是生动曲折的。比如搞花木的小六子,鬼怪精明,趁着农村改革的风把花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走出困局》的林德明,真是一个敢做敢为的好干部,急村民所急,为村民所想,尤其与仇腊生的斗争,不亚于武打片,看得惊心动魄。连看门的老孙头都来点拨他“胜是败,败是胜”,他不为所动,果不其然,各层的压力纷至沓来,他又被调回原单位原职务,让人觉得愤愤然。
《窑火》《黑色无错》《生死情感》的故事情节,也是一波三折,总是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使读者的思想被故事牵引着、吸引着,不看完不舒服、不痛快,一定要看到最后的结局,才罢休。《花开花落》看得我伤心难过,莲花因为成份不好,父母掐断了她自由恋爱之路,嫁给了门当户对成份也不好的表哥,一对苦瓜结在了苦藤上。因为无知,近亲结婚,怪胎事件,让村里人把她当作魔鬼、瘟疫。还没离婚,姑妈家就开始给表哥介绍新对象……总是有泪,在眼眶里打圈。我那19岁的小阿姨,也是因为成份,为了我舅舅讨老婆,跟舅妈换的亲。她经常跑回外婆家哭,赖在娘家不肯走,一次又一次被外婆劝回婆家。舅舅读书的时候是班长,成绩好,个子高,爱打篮球,谁知道初中毕业时,讲成份了,成份不好的他没的书读,农活做不过人家,好几个暗恋舅舅的娟秀女子,都先后嫁了人,换亲来的舅妈又矮又胖……
骗得我眼泪哗哗的是那篇《插班生》,一下子把我拉到了读书时代。那时候,我班也有个同学因为跑得快,被调到县城里读书,我们都好羡慕她。她后来进了武进师范,毕业后成了一名体育老师。葛老师笔下的这个体育生莲枝,可没有这么好的命,读书那天,爱她的娘被逼无奈跳河轻生,是爹一手拉扯长大的。爹为了和仇家的女儿比,让不是读书料的她一定要读大学。竞赛场上,她无所畏惧,为学校为家乡争夺荣誉,可是读书,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行。爹充满期盼的脸,老师们焦灼的眼睛,同学们热情的眼神,菱湖人惊叹的表情,还有娘的坟茔,像一座座山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在内心拼命地挣扎呐喊,可是,没有用!都没有用!
无论什么角色,葛老师都描写得出神入化,在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韵味。尤其像我这样70后的读者,在这些文字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心酸的过往,还有岁月流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