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成嵩:耄耋之年绽芳华心存善爱 守护生命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99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5-10

沈成嵩:耄耋之年绽芳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 陈玉婷

为农民写书、为农耕立传。这是沈成嵩退休后开始研究宣传江南农耕文化的初衷,白驹过隙一晃二十载,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守初心,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亦乐乎。

人物名片

沈成嵩,生于1935年,原金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坛市文联主席、金坛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农耕文化学者。退休20多年来,已出版发行了《稼禾记忆》、《江南乡村民俗》、《话说文化养老》等16部农耕养老文化作品,被评为江苏省第三届十佳优秀文化老人。


扎根农村 积累札记100多本

“我研究农耕文化是在‘还债’,对农民和农村,我始终抱有感激之情”,沈成嵩告诉记者,三年困难时期他正在长荡湖畔的一个乡村驻队,当时农民吃不饱,很多患上浮肿病,“我也在饥饿的战线挣扎,一米七的个子饿得只剩七十八斤。”

一天半夜,睡在农户家稻草铺上,饿得难受睡不着的沈成嵩正准备吃医生配的“营养饼”,被早起做早饭的农村老大娘发现,“老大娘说那是糠饼,不让我吃,分给我一块热烘烘的烤山芋还有一个煮鸡蛋”,在连续吃了一段时间后,靠着这份珍贵的早饭,沈成嵩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从16岁初中毕业进入社头粮库工作开始,沈成嵩分别在儒林、薛埠、城东多个大队当过驻队干部,后进入农工委、宣传部工作,也经常下乡和农民打交道。“那时整个金坛456个大队,每个我都去过,还跟很多大队的村民同吃同住过。”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沈成嵩积累了100多本随手札记,里面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农时、农事、农人。这些,都成为他退休后致力于江南农耕文化研究宝贵的灵感和资料来源。

笔耕不辍 创作内容300多万字

幼时,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农谚是沈成嵩对于农耕文化的最初印象,“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这些农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蕴含的都是老百姓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也是从那时起,对农耕文化的痴迷和热爱在沈成嵩的心中扎下了根。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曾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乡村土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楼。沈成嵩决定用文字将正在消失的农村事物记录下来,为子孙留下根与魂。

当时沈成嵩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已经写到9万多字。但他毫不犹豫选择将创作重心转移到农耕文化,“全国写小说的人有10万都不止,但专注研究农耕文化的人太少了。”

江南农耕文化丰富多彩,退休后的二十余年间,沈成嵩创作编撰了《洮湖短笛》、《记住乡愁》、《乡贤记忆》等15部农耕文化作品,其中涵盖乡土散文、农耕记事、乡俗话本、农谚辑存、农时记忆、乡贤人物、农具杂谈、江南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冯骥才为沈成嵩作品题字:农耕文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

“现在虽然是工业文明时代,但农耕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值得珍惜和继承”,沈成嵩表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立根生、爱国敬业,这些农耕文化的精神实质在现代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5年,沈成嵩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并寄去他的3部作品,寄出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来自中南海的回信。国家信访局在给他的专门函复中表示,感谢他在耄耋之年为传播农耕文化所作的贡献,“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心里很高兴。”

老有所为 做新时代学习型老人

沈成嵩的妻子周小青告诉记者,结婚58年来,沈成嵩每天都要看书写作,“有一次半夜他去上厕所,很久不回来,我起床一看,他是灵感来了正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呢。”

虽然已是85岁高龄,沈成嵩现在仍然会保证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学习充电时间,有时候还要备课。

原来,在沈成嵩的带动下,一群老人每周一、三、五上午举行活动,沈成嵩作为主讲人,为老人们宣讲党的政策、讲解国内外形势、养老养生知识,4年来已经讲了500余场。老人江忞告诉记者,他们都很愿意参加这个活动,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沈成嵩还连续4年被市政府邀请到龙城讲坛授课。

去年,沈成嵩主编了《话说文化养老》,从古今养老文化的变迁、现代老人的养老需求谈起,讲述文化养老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沈成嵩认为,文化养老不仅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更帮助众多老人发挥特长,享受精神愉悦的当代幸福晚年。

沈成嵩告诉记者,今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农耕文化中的家国文化。“子女对他研究、写书都很支持,就是希望他不要太累”,周小青说,沈成嵩早年得过脑梗,现在有“三高”,“孩子们有空就会来看我们,嘱咐他一切以身体健康为第一位,到了假期还会带我们老两口出去玩。”

沈成嵩表示,他要争取做到学而优则贤、学而优则健,做一个贤良、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学习型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梦一席谈

记者:作为一名老报人,您觉得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成嵩:新闻采写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一线,脚板底下出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记者:能不能讲一个您印象较深刻的采访经历?

沈成嵩:1985年一篇《富光棍之谜》的新闻通讯,当时涑渎乡种田大户丁金关的3个儿子都找不到对象,我前后7次下乡采访,采访了村委、乡党委、县委农工部、县委书记,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一步步深挖其中的原因。最后解开这个“谜”: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现代化种田的新路子,提倡科学种田。后来,这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刊登,获得了全国新闻二等奖。

记者:您觉得江南农耕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沈成嵩:江南农耕文化说到底是水文化、渔文化、稻米文化,讲究精耕细作,工匠精神。比如炒茶这一项,金坛茅山青锋,靠的都是手上的精细功夫。

记者:您认为研究农耕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沈成嵩:我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可以记住乡愁,把根留住;其次是将其中勤俭、孝悌、爱国、和谐等精神实质留给下一代;最后人要对天地、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要与他们和谐共处。


沈成嵩老人追忆在农村工作时农民夏收夏种的场景


退休二十余年间,沈成嵩创作编撰的农耕文化书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