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方边村,花田鲜花绽放,河塘虾蟹潜游,庄稼长势喜人,村民们喜气洋洋。中国特色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方边村喜获各项荣誉。这座新农村通过16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实现了从重点信访村到平安和谐村的根本改变。
依靠党员开展工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方边村党总支书记田松青对记者说道。
田松青回忆起2003年刚到方边村的情景,脑海中立刻浮现“穷、乱、差”三个字。如何改变现状、凝聚民心,成为摆在田松青面前的首要任务。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造成很多抛荒田。针对这个现状,田松青提出“让农民在自己土地上种田,在自己土地上赚钱”的土地流转方案,帮助村民致富。可是初来乍到的田松青,人生地不熟,村民对他也没有什么信任感。
那段时间,田松青在村子里反复走访、调研和思考,认为让村变样、让民变富,干部必须先作为,党员必须显作用,群众必须得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此,他因地制宜,大胆实行党员管理创新:一方面,聚焦“有职党员必有责”,推行业绩考评、财务审评、村务点评、群众测评,综合评议两委班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标杆作用;另一方面,聚力“无职党员愿担责”,采用总支设岗、代表说岗、党员认岗、群众评岗的形式,使无职党员想干事有机会、想出力有载体、想工作有平台、想管事有名分。
依靠党员发展经济
无职党员定岗定责活动一开展,就有28名无职党员主动认岗认责,今年66岁的王锁钊就是其中的一位。时任村会计的他,对村里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有的村民种田种习惯了,舍不得把土地流转,村委和无职党员就给他们做工作,说通村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建设成现在的生态园。”
农民富,在产业。方边村把支部建在产业、资源聚在产业,在党员干部带动下,方边村土地活了起来,建立起四个千亩高效农业特色基地:1000亩农业生态园、1000亩优质绒螯蟹生产基地、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党员们带领农民学政策、学理论、学科技,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方边村的土地改革工作,将600多名剩余劳力“逼”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鼓励引导农民加强资产运作,村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8%。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开展,凝聚了党员力量,发挥了先锋作用,在方边村充分营造起“党员动起来、支部活起来、百姓富起来”的浓厚氛围,呈现出“要致富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的喜人局面。
依靠党员建设农村
今天的方边村,干净整洁。创建科技文化园、法德文化园、人口与计生园、廉政文化长廊,形成方边村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都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方边村党员的积极作为。
方边村在全村党员推行一站式、菜单式、组团式的“三式”服务,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1200平方米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结合产村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司法行政、文明建设、劳动保障、生态创建等服务窗口8个。细化政策类、生活类、事务类等服务项目,编制《方边村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指南》,利用微信、QQ等向群众公开承诺,为党员群众提供系统化、菜单式咨询服务。成立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小小土地宣传员等服务队,为群众开展各类服务。形成了强化基层党建、谋发展的向心力,响应民生需求、提升要发展的凝聚力,实现富民强村、落实抓发展的执行力,在全村营造苦干实干、大气正气的良好氛围。
说到下一步的工作,田松青对记者说:“我们将全力推进‘党建+产业’发展富村、‘党建+服务’善治立村、‘党建+网格’和谐兴村、‘党建+生态’特色乡村、‘党建+队伍’人才强村的五位一体‘党建+’工作法,充分发挥湖边、道口的城郊优势,让方边村的百姓变得更富、村庄变得更美、经济变得更强。”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