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我们以薛埠镇上阮村、朱林镇黄金村等一些土地整治做法,突出土地资源在高效农业、休闲旅游、民生实事及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全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对土地资源国情国策的了解,培育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意识。
土地整治不仅节约集约土地资源,而且改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内容之一。农村土地如何整治?整好的土地到哪里去?记者从区自然资源局找到了答案。
土地“重新洗牌”土墩变“花果园”
初夏茅山,山青水秀,鲜花绽放,瓜果飘香,“春到上阮樱花节”刚不久,“上阮采摘节”接踵而至。
“你看那片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废弃的砖瓦窑。”薛埠镇上阮村党总支书记张留斌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果园说,“土地整治催熟了果园,催熟了金坛现代旅游业。”
“十多年前,这里到处是砖瓦窑厂和荒坡,土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水灌不上、排不出,农业‘望天收’。”张留斌说,“我区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在上阮以‘整村推进’模式,对土地进行‘重新洗牌’。与此同时,区政府将土地整治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使土地整治在全区‘遍地开花’。”
“这些西瓜、甜瓜、桃子熟了,南京、无锡等地市民通过电商平台纷纷订购呢。”上阮七彩果园负责人汤一军说,桃园面积70多亩,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亩效达万元。
“这里以前就是上阮的砖窑厂,前几年结合废弃砖瓦窑整治,对土地进行全面整理,并结合废荒坡整治与河塘清淤增加地力。”张留斌说,土地整治后地平了、路通了,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上阮村土地整治面积近万亩,其中瓜果种植面积5000多亩,采摘成为茅山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和农民增收渠道。上阮村将整治后的土地流转进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发包,不仅强化土地管理,而且促进经济发展,为上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奠定了基础,先后引进农业项目38个。
“土地整治后,我将土地流转到村农地股份合作社,不仅土地有流转金,年底还有分红,并到园区打工。”村民阮洪林告诉说,村剩余劳力不是进城务工就是入园打工,走上以工补农之路。
张留斌告诉记者,土地整治有力促进了上阮村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该村先后获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江苏最美乡村、江苏最具魅力乡村等称号。
推行“热土计划”认种成“香饽饽”
夏至时节,蛙声一片,燕子归来,位于指前镇建春村一片忙碌的景象——“我在金坛有块地”水稻认种插秧体验活动拉开序幕。
“‘我在金坛有块地’认种面积200亩,按平均每户0.5亩划分,让市民参与并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中乐趣。”江苏茅山竹海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俊生告诉说,指前镇建春村国家级万顷良田项目示范区面积1000多亩,整治前土地流转300元一亩也没人要,整治后近千元。
“让孩子拥抱大自然,明白劳动是一种关键,关键是增强他们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从小养成热爱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在石马村蔬菜认种基地,史昊鑫小朋友的妈妈说,茅山竹海还在薛埠镇石马村开辟荒坡面积300多亩,整理后让市民认种。
金城镇后阳村去年来推出“热土计划”,对废沟塘、荒废地整治,打造“向阳果蔬园”。金城中心国土所所长陈频说,国土部门携手后阳村委,围绕“精准脱贫”,将整理后的50余亩土地流转至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100平方米为单元按功能划分,108块“小方格”种植不同品种的果蔬,为村边困、低保、五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平台,拓宽脱贫渠道。
“土地热了,发展好了,经济富了,农民乐了。”朱林镇黄金村地处茅山老区,由全省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到国家级生态村、小康家园示范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国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严清华深有感触,是土地整治使黄金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十多年前,严清华刚到黄金村时,到处都是抛荒田。他调查发现,农民抛荒的原因是地处偏僻,农田生产条件差,在区国土部门支持下,全面进行土地整治,成立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500多户,农田面积3600亩。
“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最大优点就是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严清华说,黄金村在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又成立了有机软米和农机两个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全力打造“黄金村”品牌,通过国家有机软米认证,荣获第十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畅销奖,去年村集体收入达3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00元,他说这一切都是土地整治的结果。
捧热“绿色银行”土地成“金饭碗”
“这十几亩茶园,是我家的‘绿色银行’。”七八位背着盛满茶叶背篓的大叔大婶在外面等着陈姗姗。
“原来这山坡杂草丛生,近年来国土部门围绕绿色矿山创建,加强废弃山坡整治,做到宜茶则宜、宜树则树。”德润轩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姗姗说,茶树是农民长在山坡上的“绿色银行”,每到五六月份,是茶农们收“利息”的时候。德润轩茶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53户,茶叶种植面积600亩,辐射面积800亩。
“结合土地整治,对荒废的岗坡地进行整理,对高低不平和零碎土地进行平整,土地成了咱农民的‘致富宝’和‘绿色银行’。”直溪镇溪滨村村民张小华说,他所在村民小组整治后耕地面积由132.48亩增至178.9亩,灌溉水费由每亩78元降到31元。
“土地整治,田、水、路、林、草综合整治,水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张小华说,村民从土地整治中尝到了甜头。
“10多年来,我区整治各类土地项目1241个,建设规模达26.63万亩,新增耕地6.25万亩,并通过土地占补平衡等项目,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撬动了金坛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发展,为我区连续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苏南提供了自然资源保障。”区政协党组副书记、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克洪说,近年来我区生态修复投入资金达52亿元,完成修复面积3.1万亩,项目区农民5万多人受益,农民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越来越多,土地正成为炙手可热的“绿色银行”,成为农民朋友的“金饭碗”。
本报记者 蒋建君 本报通讯员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