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忠:一个兵,一颗钉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05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8-09

杨晓忠:一个兵,一颗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晓忠,1971年生,五级伤残军人,薛埠镇方麓村人,1990年3月入伍,1992年退伍,现任薛埠镇残联副理事长。因为自己残疾,更能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因为曾是一个兵,所以愿做螺丝钉。在服务残疾人这条路上,杨晓忠始终保持热忱和爱心,岁月打磨了性格的棱角,却锐化了他对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本报记者 徐欢

杨晓忠(左)为残疾人司机发放残疾人三轮车专用牌照


8月1日清晨6点,杨晓忠的朋友圈就被战友们的问候刷爆,那些饱含回忆的只字片语,瞬间将他的思绪带回了二十多年前。当兵这件事,让杨晓忠哭过两次,一次是从军前的送别,一次是退伍时的离别。在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军营里,即便是从单杠摔下,腰部重伤致残,也没有让这个铮铮铁汉掉泪。

扛得住,干的起

“戴着大红花,穿着军装,乡亲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看着窗外的亲人在视线里远去,变得模糊,我嚎啕大哭。”1990年3月,18岁的杨晓忠应征入伍,在山东省东营市武警支队利津县中队服役,九十年代的军营生活条件艰苦,习惯了喝粥吃饭的他,在新兵营里完全适应不了山东白馒头,每天都是格式化的以擒拿格斗为主的日常训练,一月一次的家信成了他唯一的情感寄托,来自家里人的宽慰和鼓舞,让杨晓忠坚信,天道酬勤,一切事在人为。

“部队里有一台电视机,会播放一些新闻类节目,我都会认真看,总觉得那是唯一和世界相连的一根线。”那些枯燥的训练日里,杨晓忠深刻明白自强自立的重要。于是,他比别的士兵更加刻苦,服役期间,他荣获3次嘉奖,2次训练标兵。然而,在一次单杠训练中,他用力过猛,不慎从高处摔下,腰部重伤,落下了残疾。失落之余,想到不能和队友们一起在部队建功立业,杨晓忠选择了退伍。

不抛弃,不言弃退伍后的杨晓忠,在印刷企业供销科做过业务员。干过出租车司机,开过城乡中巴车,做过鲜花、服装生意,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因为一次失败的投资打了水漂,他心灰意冷了很久,而真正让他振作起来的,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2010年,区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这对当时逆境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重新回归的机会,我开始新的生活。”薛埠是杨晓忠的家乡,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他有着很深厚的情感。分配到薛埠残联工作后,他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残疾人服务工作。在职期间,他共上门走访残疾人家庭1587户,为残疾人申报各类辅助器具432件、申报各类小家电359台、申报省级残疾人创业基地2个、残疾人之家2个、为1331申报残疾人两项补贴,并在全区残疾人工作考核中连续6年第一。

一日兵,一生情

“农村确实是中国民政事业的难点区域,做好整个镇区的残疾人管理工作,需要的不只是耐力,还要有军人身上那股永不言弃的精神。”杨晓忠坦言,乡镇工作大多数围绕行政村、自然村,薛埠镇现有残疾人1974人,平均每天都需要联系对接5-6家,电话、微信问候外,走访是规定动作,而很多残疾人家庭在村里,车开不到家门口,需要走好一段路,这对腰伤严重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炎炎夏日,一个上午3户残疾人家庭走访下来,衣服可以拧出水,腰痛得更加厉害。

“幸福从来都是相对的,因为有残疾的境遇,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苦楚和不便,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降低生活的困难,哪怕这种力量很小。”上半年,在杨晓忠的申请和对接下,长期瘫痪、无自理能力的56岁方麓村村民吕金龙获得了一次生活区域改造机会,家里的墙面墙体、床、灶台、马桶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期盼了几十年的基本生活自理终于得以实现。这件事给了杨晓忠很大的触动,看到服务多年的吕金龙自己做的第一顿饭,站在一旁帮忙的他不知不觉流泪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