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生态环境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有效补齐了民生事业短板,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全区两个加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本期起,本报推出“民声话民生”专栏,首篇关注“水”。
依山傍水,成就了金坛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塑造了张弛有度的城市品格。2019年1月,金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景中,和谐共存格局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徐欢
近年来,我区以水为脉,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统领,以系统治水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一核、一带、三片、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实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大体系”47项建设项目,完成长荡湖综合整治、钱资湖(荡)生态修复等8项重点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宜居和城市发展交融共生之路。
安全为基,诠释治水新模式
“被淹过,所以一百个谨慎,防汛工作无小事。入梅后第一场暴雨,金坛最大雨量就在指前,24小时内达50.9毫米,尽管如此,三道工程防线守阵,我们有了底气。”
指前镇水利站工程员邓俊辰指着东风圩曾经的决堤处介绍,现在圩堤从2016年的6.5米加高到7.2米,而且前有挡墙,中间有堤顶道路,后有退坡,构成了三道防线。为了把防汛工程做细做实,施工方针对风沙黏土经水冲泡容易溶解特点,迎水坡前建起直立式护岸挡墙,用混凝土驳岸,上加护栏。挡墙与圩堤间,是5-10米宽斜坡固基平台,上植草坪并种树,整个景观廊道实用而美观。
立足防洪保安,近年来,我区加速推进各类防洪工程建设,提升防洪能力。目前,长荡湖清淤一期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完工,龙山水利枢纽建成并发挥效益,大墩枢纽完工并试运行,新孟河主线工程开工建设,滨湖新城防洪除涝节点工程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以民为本,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来出的水会发绿、发浑,太阳能送水还送不上去。现在好了,用的是自家门口的活水,一拧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水压很稳,水也很清澈。”指前镇村民王建春双手捧着清澈的自来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18年7月,长荡湖水厂正式供水,水厂设计总规模为30万立方米/日,城乡居民全部喝上了长荡湖水。待新孟河拓竣完成后,我区可形成长荡湖、新孟河双水源供水。长荡湖水厂出厂水质106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联网供水日产量超过15万吨。
“原有供水管网材质差、施工不规范及建设年代久等因素,乡镇水厂漏失率普遍在70%左右,导致了用户供水压力不足、水质差等问题。”区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黄文忠表示,全区通过实施镇内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区域供水管理模式已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直管到户的统一管理模式。
全区安全供水工程包含长荡湖水厂工程、供水主管网工程、镇内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供水保障工程等项目。供水主管网工程覆盖面积670平方千米,受益46余万人。
综合治水,生态底色不放松
“清淤后的长荡湖水清了,螃蟹也肥了,野生蟹的平均规格从原先的90克增加到125克,增长超过3成。”区农业农村局水产工程师潘望俊介绍,优质水是水生物的福音。
近年来,我区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全面合作,建成千亩保种试验区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域1.5 万亩,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增殖放流活动,实施严格的封湖禁渔制度,常年放流青虾、鲢鳙鱼、河蟹等鱼类,在丰富了渔业资源的同时也净化了水质。随着长荡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长荡湖水质整体稳定在II类标准,维管植物达406种,鱼虾蟹等达69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绿水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河湖治理。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进程中,我区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等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减少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整治,今年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前,我区滨湖新城东部区域城市河道体系已基本形成,城市河道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下塘河生态绿道风景带、钱资湖北侧风光带、金沙湖人文公园等一批优质景点将新城、老城有效沟通联系,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不彰自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