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一锅金坛腊八粥图片欣赏茶语情怀金坛山水变了样幻想李国华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王广才烈士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0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5

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一锅金坛腊八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沈成嵩

“要看农民巧不巧,就到腊八粥锅里找一找”,“要看乡村多种经营搞得怎么样,就看一锅腊八粥煮的香不香!”

每当腊月初八这一天,当我们揭开农家那香喷喷、滚笃笃的腊八粥锅时,只见芋头、山芋、花生、莲心、红枣、荸荠、大米、排骨,红、白、黄三色萝卜,乌、黄、红、绿、青五色杂豆,滚滚碌碌,浮满一锅,那香气,那色彩,没开锅就夺走了人的眼睛,“牵”走了人的鼻子。

一九七八年腊月初八,我曾在金坛县城东乡金花村,应常挺芳同志的邀请参加了一次名为品尝腊八粥的现场会。当时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乡村里还在搞“大批促大干”,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在田埂上种几棵豆,到集市上卖几个芋头、山芋,也要到评工会上“狠斗”,说什么“不能在社会主义的田埂上缠资本主义的毒苗”。

当我们端起碗时,一个个都呆住了,这清汤清水的腊八粥碗里,除了米、菜、豆、芋头、胡罗卜五样外,再也没戏了……

常挺芳同志笑着说:“吃啊,不是‘以粮为纲’吗?这也不让栽,那也不让种,割了‘尾巴’,只能苦了‘嘴巴’,那我们就和资本主义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鱼肉禽蛋划清界限……”

一席话,把大伙的气都说上来,纷纷议论开了。这个说:“这清汤清水的腊八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以粮为纲,全面挤光’的祸害。”那个说:“乡村里多种经营上不去,城乡市场就不可能繁荣,农民的钱袋子就永远鼓不起来。”还有一位小学教员说:“古人也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中国农民从古到今都是渔樵耕读、瓜棚豆架,半农半商,哪有不搞多种经营的道理。”

待大伙讲完,常挺芳同志像变戏法一样双手一拍说:“好,我们到隔壁另一家再吃一锅腊八粥……”

这可是原汁原味的腊八粥啊,大伙数了数,总共有24样花色品种,一致认为:这才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才是“拨乱反正”的腊八粥!

散会时,常挺芳捧出一包包“花生种”、“茨菇种”、“荸荠种”送给各村的支书,要大家回去“依样画葫芦”,也开一次“吃腊八粥”的现场会,并且争取到下年大多数农民家的腊八粥锅里达到二十三样、二十八样,让多种经营搞得红红火火。

在回县城的路上,我感慨万千地对老常说:“想不到一锅腊八粥里有这么多的学问!”回到办公室后,我连夜和孟济元同志一道,赶写了一篇《腊八粥又煮香了》的小通讯,发给了新华社江苏分社。很快这800字的文章被1979年1月2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出,并被《农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十多家报纸转发。这篇文章还被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选用,作为参阅文件转发的到全国乡镇以上党委。此稿被《人民日报》誉为“一篇以小见大的好新闻”,评为1979年度好稿。一锅小小的“金坛腊八粥”,作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影响了全国。从此以后,“以粮为纲”不提了。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