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涛:“小心”守候万家灯火“七十年·金坛符号”:文化变迁 走向繁荣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0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8

“七十年·金坛符号”:文化变迁 走向繁荣

关键字:繁荣,走向,变迁,文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嘉宾:

叶林生(左一)金坛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史国生(左二)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团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本期特邀嘉宾将和我们一起聊一聊金坛文化的变迁。

主持人:两位嘉宾分别是什么时候介入到文化工作中来的?

叶林生:1966年,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就上台唱歌了,跟在大人后面演大戏。

史国生:我是1979年9月6号考进金坛戏校创办的锡剧团,那时候剧团发展得很好,我记得看崔龙海演出的时候,常州人民剧场天天爆满。

主持人: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位对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发展有什么样的记忆?

叶林生:80年代前后我印象最深的是放电影,我在农村做过8年的电影放映队队员,那时候放映员很吃香,每到一个地方村民最关心的就是放什么电影。到90年代前后,除了看戏看电影外,文化活动的品种开始丰富了,比如有群众性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唐王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故事会的活动。

史国生:80年代改革开放,录像、电视的普及使得文艺的形式也多样了。那时候我们戏曲还是以老年人为主,到90年代初的时候,全国范围内戏曲都开始走下坡路了。我记得那时候一场演出的门票,要每村每户地跑票,把这些票主动销到每个人的手上。

主持人:所以史团长当时遇到这样的困境,您是如何坚持下去的?是抱着怎样的理念让剧团一直走下去?

史国生:当时还是在困境中求生存,因为那时候留下来的前辈,包括我在内,都对艺术的热爱无法割舍。2000年以后国家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号召多元化发展,2002年我们率先在全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保留我们的锡剧,打出地方品牌,成立了华罗庚艺术团,推出儿童剧开发未成年观众群,把我们老年观众向未成年观众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造中国精神、满足精神需求、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史国生:文化的变迁,文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从单一到多元化,它是有品位,有高度的。我认为国家的文化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原来的单一到多元化,到现在的对品质的追求,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是积极向上的。

主持人:从2000年到现在,叶主席您从事的文化活动在形式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叶林生: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把目光关注到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上来,我非常荣幸参与了金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整理申报保护工作。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是我们金坛现在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的县级市当中,数量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投入1200多万元的金坛博物馆建成,现已累计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2007年,华罗庚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2017年底金坛图书馆新馆开馆。我区每年举办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1000多场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目前,居民自发成立的各类文体协会超过200个。

主持人:接下来,对于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的期待,两位有什么想跟我们分享的?

史国生:现在老百姓可以通过看电视,了解祖国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坐在家门口欣赏文艺演出,文化的力量正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向大家传播。我一直对我们这个艺术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对我们团以后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我们要打造更多的现实题材,反馈给观众。

叶林生:我是伴随着文化的逐步繁荣发展长大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们对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对未来的文化发展非常有信心,我们会积极参与,多做贡献,迎接一个更新的文化繁荣的时期。陈玉婷整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