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箭峰: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13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1-22

袁箭峰: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袁箭峰的初心,就是带动村集体走出一条花山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以“强村富民、增进民生福祉”为使命,扛起脱贫致富的大旗,以“新思路”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袁箭峰(左二)走访企业

工作要做到村民的“心坎上”,必须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盘活资产、引进企业、发展产业……15年间,薛埠镇花山村党总支书记袁箭峰,带领村民一路甩掉贫困帽、建设新农村、创建美丽乡村,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

盘活资产 架好发展“基底”

自2004年担任村书记以来,袁箭峰一直以富民强村为己任,他深知,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乡村振兴,资源是基础的基础。袁箭峰把目光落在了村里闲置的企业资产上。

2004年,恰逢花山集镇上有家倒闭的玻璃制品厂,银行准备拍卖抵押资产。袁箭峰第一时间在银行、企业主、债权人和竞拍人之间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企业让利一点,银行贷款一点,村干部自筹一点,帮扶资金补助一点,他以40万的价格盘活了玻璃厂,并租给了浙江商人继续经营玻璃制品厂,当年就实现盈利。目前,该地块每年的租金就有24万元。

随后的几年,袁箭峰带领村“两委”将这种模式推广,围绕土地核心资源,开发物业经济等途径盘活村里其他闲置的资产,并用盘活的资产引进了江苏捷能门窗有限公司等多家规模企业,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起来,净收入从不足1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万元,整整提高了40多倍,经营性资产近5000万元。“今年,我们村又建设了2个三产项目、2个服务经营实体公司,预计每年可再增收160万元。”袁箭峰介绍。

集体经济活了,村级资产扩大了,袁箭峰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惠及村民。他大刀阔斧改造集镇,多方统筹争取到1200多万元改造资金,改造集镇段近3公里道路,开建弱电杆下地工程。目前,全程12公里的花山村管线入地工程已经全部完工,高压、低压、弱电线路全部入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花山村已建成了休闲健身广场、村庄沥青大道、绿色村庄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完善了集镇功能,提升了村民的人居环境质量。

发展产业 鼓起村民“腰包”

“思路决定出路,让群众脱贫致富,腰包鼓起来,才是真本事。”花山村地处茅山丘陵山区,不适合发展规模化传统农业生产,却适合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而当时的花卉苗木产业市场需求量很大。说干就干,袁箭峰率先垂范,村集体带头流转土地1000多亩,种植榉树、香樟、桂花等大型苗木,大力发展苗木产业致富。袁箭峰还深入致富无门的农户家中做工作,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效益高的苗木产业。

村民顾小广就是其中的一户,多年前还从事拖拉机运输的他,一年也就挣个3万多元。后来在村委的引导下开始种植苗木,现在他不仅是拥有20亩苗木的树农,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苗木经纪人,一年收入能有20多万。

花木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配套服务却跟不上了,有农户在公路占道堆放、装卸,对交通安全、集镇管理带来严重压力。袁箭峰反复和村干部做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投入200万元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苗木中转装卸货场和专用道路。

“自从村里修建了花木中转站,一次性可容纳40辆大货车装卸花木,全村的花木销路更好了,我们的树不用拖到别的地方去,在家门口就能把树卖掉,解决了树农和经纪人的后顾之忧。这都是袁书记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村民顾小广说。

如今,苗木已经成为花山村的支柱产业,全村纯粮油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苗木产业每年都有几千万元进账,全村80%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

袁箭峰不仅领着农民干,还帮着农民销。在苗木市场行情变化,转为买方市场后,他趋利避害利用合作社为缺少销路的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剩余劳动力转化,增加农户工资性收入。他安排在村内企业和服务业项目中就业的村民近1000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民办事 共享生活“福祉”

“没有村集体的帮助,我们一家真的都过不下去,在最难的时候,是袁书记拉了我们一把。”说起袁箭峰,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杨锁平热泪盈眶,夫妻俩已无劳动能力,女儿因为贫困面临辍学,关键时刻,村干部帮着申请办理了低保,袁书记动员社会力量捐助了女儿的学费。

村民的烦心事,就是袁箭峰的“心头事”,村民的幸福,就是袁箭峰的幸福。

花山村新建成的大型健身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几百名村民在广场上跳舞、唱歌、打球,热闹非凡,这样的休闲设施很受村民喜爱。

“村民富了,村庄环境好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更高了。我们不仅要完善好基础设施,还要把老百姓所希望的事情继续做好,尽量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把发展的成果与村民共享。”袁箭峰介绍。

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袁箭峰不忘弱势群体,村里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学生助学的实施,不让村里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推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困难家庭精准扶贫,一面通过辖区内爱心企业筹措扶贫基金,一面在村里增设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家庭成员就业;村里每年都会拿出近10万元给本村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重阳节红包。

“在中国,村书记是最没有‘退路’的,要接得住上级要求,受的住群众诉求,更要符合发展需求。”袁箭峰说,守住农村,守住初心,就是守住了新农村发展的民心,守住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后劲。


记者感言:

中国乡村的很多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采访袁箭峰,是在一个秋季的午后,年近耳顺的他,身形矫健,和众多“85后”的青年们一起,冲锋在花山村建设的一线。言谈之间,他对自己工作的繁杂辛劳鲜有提及,更多的是讲述了花山村容村貌及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思路。让村民群众过的更好,这是一个基层党员干部最质朴的信仰,这种力量也引领着千万村干部,奋进当下,一往无前。

徐欢 左玲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