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携带新作《戏娃》在常州大剧院上演。就在这一天,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升格为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当揭牌的那一瞬,那个说“大幕一拉开,我们就能演”的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红了眼眶,太多的感怀在这一刻凝聚。
儿童剧就要演给孩子看
《戏娃》作为国内第一部“以戏曲进校园为题材,以国粹京剧诸多戏曲元素为综合艺术基因”的儿童剧,讲述了梨园世家后代、五年级学生庄石兰与父母和同学之间对待传统戏曲的矛盾纠葛,生动演绎了新一代人传承中华戏曲的梦想追求与纯真情感。
众人骑着电动车雨中寻找两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美猴王”脸谱面具被妈妈撕裂后主人公庄石兰内心的痛苦与挣扎……随着剧情的跌荡起伏,观众时而落泪,时而欢呼,时而掌声雷动。这部剧给孩子们的心灵们带来了启迪与感动,“庄石兰在学习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坎坷,但是她义无反顾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也要和她一样,把国粹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学生朱可欣说。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中华戏曲也有千年的传承。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第一时间就去发掘了这个题材的创作。中华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我们想通过儿童剧,以孩子的形象说话,吸引孩子们去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戏剧的博大精深和文化魅力。”史国生说,“这是现代儿童剧的新课题。”
如何让传统戏曲抓住孩子们的心?“儿童剧就要演给孩子们看。”史国生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搞一整台的传统戏曲,台上咿咿呀呀唱,小朋友却不一定能听懂,也很少能坐得住听完整场。”但是儿童剧不一样,它是舞台艺术百花苑中一支独特的“茉莉花”,运用儿童剧的灵动表现形式来演绎孩子们喜爱的“戏里戏外”的事,“老枝开新
芽”——让有着200多年古老历史的京剧表演意韵在儿童剧表现领域的土壤上焕发出一种崭新的舞台魅力。
水袖功是中国戏曲的特技之一,集训初期,水袖成为了全团女生们的“噩梦”。“刚开始,我们拿到这个水袖,收都收不上来,甩的胳膊都肿了,吃饭端碗时,手都在抖。”《戏娃》庄石兰的扮演者李萌对训练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个水袖长两米三,从早晨六点多开始,到半夜两三点,我们都在练功,有的练着练着就把自己气哭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就这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最终,所有的演员们从零基础,到能够熟练掌握走台场、甩水袖、耍棍等京剧的基本功和高难度技巧动作。
2019年12月中旬,全团投入到初排、打磨及舞台协调阶段,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然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打破了剧团的正常安排计划,2020年上半年该团被迫取消了208场演出,演出事业陷入了“冰冻期”。“我们是自收自支的国有院团,工资收入要靠我们一场一场地去演。”那段时间,史国生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
演出虽断,训练不能断。团员们依旧每天早起练功,不间断的排练,丝毫没有懈怠。他们把疫情作为技能提高、艺术提高和戏娃的排练提高的机会,静下心,关起门来苦练基本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4月23日,《戏娃》完成了今年的首次联排,受到省委专家组的高度肯定。6月1日,距春节前最后一次演出,时隔142天,华罗庚艺术团的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技,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向观众、市场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实现了华丽蜕变。
驰骋在大江南北的又一支“乌兰牧骑”
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金坛锡剧团。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曾经鼎盛一时、名震周边的地方小剧团,在2002年走到了困境的十字路口:戏演一场亏一场,一线演职人员也只拿60%工资,2002年8月,该团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15岁进团在锡剧舞台上滚打了23个春秋的文武小生史国生,和全团40多名演职人员在分流合同上签了字,他拿了两万多元的“一次性补偿金”。
在宣传文化部门的引导支持下,对剧团魂牵梦萦的史国生领头以体制外重组的途径,返聘大部分爱艺术、能吃苦、讲奉献的下岗演职人员,成立了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由他出任团长。
凭借着现实题材儿童剧市场这块沃土,让一度举步维艰的县级小剧团,在众多剧团中脱颖而出,18年来,他们成功打造了《少年华罗庚》《留守小孩》《田梦儿》《寻找红头发》《青铜葵花》《戏娃》等10部现代主义题材原创儿童剧,累计演出8000多场次,观众达800万人次;18年来,他们坚持巡演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把最好的儿童舞台剧送到偏僻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身边。人们称赞他们,是驰骋在大江南北的又一支“乌兰牧骑”。
“升格为江苏省儿童剧团,这对我们又是一次挑战。”史国生表示,挂牌后的剧院将对标省级儿童艺术剧院的要求,在运营管理、团队素质、精品生产、艺术层次等方面着力全面提升,将切实打造建设成为艺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精神士气足的新型省级儿童艺术院团,不断提升江苏儿童舞台艺术在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新时代文艺使者。
宋蕾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