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他们是行业尖兵,创新发展,构筑现代农业“新高地”;他们是致富能手,脱贫攻坚,搭建百姓增收致富的“桥梁”;他们是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将红旗插到“三农”最前沿;他们是乡村振兴和小康路上最美的一道风景。本报即日起推出“近乡村情乡浓”乡土人才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
“冬生,母芋给我留百来斤。”“蔡总,明年芋种给我留50斤。”10月17日,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南京召开,蔡冬生捧着奖杯刚下台,手机已有5个订购芋头的微信留言。
“要富裕,种‘富芋’。”这是在直溪镇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广大芋农纷纷表示,“水稻种植亩效不足千元,种芋头亩效近万元,这甜头足。”
吕坵村的谢中淑是苗族人,以前她家红香芋亩效不足2000元,现在通过“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订单生产技术和销售有保证,每斤收购价高出0.2元,她还到基地打工,全年收入10万元。
“蔡冬生带领我们种植‘富芋’,真正走上富裕路。”邓宏伟种植红香芋16亩,今年亩效9800元。“以前芋头是口粮,现在是农民致富宝。”姬金书说,加入合作社后红香芋每斤收购价从0.8元提高到4元多。
“只有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红香芋产业才能越做越大。”蔡冬生作为昌玉红香芋合作社理事长,带动周边农户400户,种植面积上万亩,亩效从2000元增加到近万元。
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订单+”农业,打响“电商+特色+品质”品牌,从而拉长红香芋产业链。
“通过‘收购上门、帮扶到户、特殊关照’,对贫困农户精准帮扶。”近年来,蔡冬生投入30多万元帮扶资金,建昌红香芋如今成为年产值3000万元富民产业,昌玉专业合作社跻身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强,他相继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带”能手、省扶贫济困奖等称号。
蒋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