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区着力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为“健康金坛幸福树”填基固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徐欢 通讯员 顾裕铭
先诊疗后付费,托底贫困家庭
对贫困家庭而言,医疗支出是不小的负担。2018年9月,我区启动了“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并为每位贫困人口发放专用绿卡用于入院识别。2019年8月,我区公立医院全面开通“先诊疗后付费”入院识别系统,所有目标人群在入院登记时不需携带绿卡等证件也能被自动精准识别,从而免缴住院预付金。从政策出台至今,已有1800余人次享受到了“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健康扶贫精准兜底了困难群众的健康需求,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我区“先诊疗后付费”的目标人群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所有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第二大类是民政农村特困低保等医疗救助对象以及计划生育特困家庭中罹患30种大病的人员。
同样是诊疗付费,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实现彻底解开了我区市民的“心头愁云”。
“再也不用回头跑,而且异地报销比例和金坛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差不多,效率高,非常便捷。”10月,参保职工吴女士到上海专科医院进行心脏手术,在办理了转诊手续后,她到人社局服务大厅异地就医窗口进行了登记,让她惊讶的是,在上海出院当天即实现了费用联网结算。
集结资源,医生来到“家门口”
10月2日上午,30余位南京地区金坛籍医疗卫生专家回乡开展义诊。当天,现场共设有肾脏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20个诊位,来自南京市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金坛籍医疗卫生专家发出专家号近400个,受到了金坛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专家就在‘家门口’,不用坐车去南京,也可以得到专家的诊疗建议。要知道,如果现场去,至少提前半个月网上挂号。我们需要这样的义诊。”来自西城街道的退休工人周先生说。知道专家义诊,社区老人们一大早就组团过来,希望这样的义诊多举办,让本地市民多受益。
今年,我区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借助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平台,利用核心医院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由户转变以人签约”,在稳定签约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对续约人群的签约。目前全区已命名挂牌并投入使用的家庭医生工作室45家、星级家庭医生工作室1家。
家庭医生让居家人群享受到了上门诊疗的服务。年初,我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整体进行优化升级,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新增健康体检项目、信息采集、我的绩效、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分类统计等功能模块。新的服务系统目前已在全区推广使用。目前全区家庭医生共计212名,覆盖二三级医院和各镇(中心)卫生院,全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落实培训制度。
借力发力,固本培元求突破
强基固本,人才是医疗的主力。上半年,金坛区人民医院共引进医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5名),有效补充了高学历医疗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按照市卫健委“青苗人才培养工程”要求,申报培养对象1人,已经通过评审和公示。选派13名骨干医护人员到知名三甲医院进修。选派7名技术骨干赴陕西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同时,接受1名石泉县中医医院医师来院进修。接受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来院进修11人,规范带教,为全区基层医院专业人才培养助力。
2016年,金坛中医医院检验科与南京金域托管合作共建,在江苏省内是首家实行医疗改革新模式的公立医院。在第三方合作中,该院还推行“两票制”、分时段预约等工作,积极探索制定DRGs、院府合作等医改新举措,让医改政策全面落地,不断提升改革实效。
在深化交流合作工作中,金坛中医医院加强了与三级医院的交流合作,与省中医院、常州中医院都进行了对接。引进上海瑞金医院超声专家、常州二院消化内镜专家定期来院指导会诊。2018年与镇江江滨医院心内科建成专科共建型紧密医联体,引进DSA心血管介入设备,打造心内科介入团队。
入微服务,尽显人文关爱
“大爷,二维码您不会申请,我来帮您。”“B超室在三楼,您这边走到头右拐即可。”在人民医院服务大厅,每天都会有志愿服务工作人员为前来就医的市民开展引导服务。
“医院越来越人性化,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在等报告的当口,我们可以在休息区喝口水,看会儿书。”市民刘先生表示,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给人很多的精神抚慰。
人文是医学的精髓,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提供有关怀的医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将医院人文品牌与医院制度流程、行为规范贯穿融合。
近年来,金坛区中医医院注重人文建设,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门诊流程改造,改善病人就医环境,通过开通日间病房、开展日间手术等方便患者,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舒适。
“省钱也很重要。”在深化医改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施行“耗材不耗财”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耗材,从而节省支出。
为了提升市民疾病防控能力,金坛中医医院还设立了“中医杏林文化长廊”和“中医文化角”展示中草药标本、历代名医、多媒体视频、中医适宜技术。医院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让群众通过“视、触、读、做”等多种形式来走近中医、了解中医,增强自身抵抗力,塑造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