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省教育基金会、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开展的“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20最美班主任”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我区罗村小学吴粉珍老师荣获“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20最美班主任”荣誉称号。
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崎岖坎坷的小道上;紧一步慢一步,把失学孩子拉回课堂;风一更雪一更,照亮山里娃的求知路;山一程水一程,送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35年,吴粉珍始终坚守在乡村教学一线,用坚定的信仰之光点亮了农村孩子的希望。
守护孩子的“读书梦”
“在农村,你唯一的出路是读书,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唯一的真理。”吴粉珍总是对学生、家长不断重复这句话。
1985年春天,年仅17岁的吴粉珍来到罗村乡山蓬村小学做代课老师。当时的罗村乡山蓬村地处金坛革命老区,是离金坛城最远的,也是罗村乡最穷的一个村。与贫穷相伴的,是辍学。只读到初中就被迫停学的吴粉珍对失学之痛有着深切的体会,她更明白读书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吴粉珍就暗暗发誓:不让一个孩子从她的班里辍学。
初入岗的那几年,白天,吴粉珍在校潜心教学;晚上,她匆匆赶去学生家中耐心劝学。在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年代,学费是山里人家的一笔巨额支出。“读什么书,还不如出去打工。”有的家长说。对于这样的说法,吴粉珍耐心地劝说:“找一份好的工作,安身立命不容易,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走出去也会很艰难。”
对于确实家庭困难的,吴老师就跟家长允诺,学费可以分阶段交,但是必须要保证孩子读书。面对真诚的吴老师,一个又一个孩子被重新带回教室,留在了课堂。
“目前你必须读书,你读到够用为止。”吴老师总是跟自己的学生强调。
颁奖现场
认真上课
课后辅导
学习之路,与孩子共同前进
那样的年代,缺的不仅仅是学费,还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学习,离不开练习。为了给孩子们多一点练习的机会,只要有时间,吴粉珍就会去创编题目,然后刻钢板、油印,她那80元不到的月工资有一小半花在了耗材和学习资料上。
孩子成绩有了进步,老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初中文化的吴粉珍在教学之余,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自学之路。十多年间,无数个月挂西山的周日早晨,她带上一根给自行车掏泥巴的小棒,就开始了30公里的进修骑行;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旧案清灯伴书香,她在上百本进修的书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不会则问,不能则学。面对学习中的难题,吴粉珍拿出了自己工作的劲头,耐下心,虚心求学,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凭着可贵的毅力,完成了一次次进修,一次次自我提升——中师、大专、本科;小高、中高……默默耕耘间,吴老师实现了一个山村教师的华丽转身,在三尺讲台之上,扎根、拔节、成长。
最懂乡村孩子需求的吴老师
农村学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往往无法兼顾孩子的学习。为此,吴粉珍在与其他任课老师商量后,在学校开启了“延时班”:每天放学后,部分学生可以留在教室里写作业。“补差先补心。”每天,她都帮班上基础较差的孩子补习一会儿,和他们聊聊天。一段时间后,她带的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除了延时班,吴老师还会充当“临时母亲”。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她总是直接将孩子领回自己家中,用心照料。
“说到乡村孩子真正需求什么,我们学校没有一个比吴老师更懂了”,罗村小学校长史群峰介绍:“正是有了她最初的建议,我们才有了《山娃看世界》体验式校本课程。”依托阅读和实践2条主线,农村的孩子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验外面的精彩世界。
35年的农村教学,35年的班主任,学生送走了一届又来一届,教师调动一年又一年。吴老师的业务能力强,也曾有过多次调动上城的机会,她都笑笑放弃了,始终扎根在罗村这片乡土的三尺讲台上,她说:乡村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如今,吴老师唯一的心愿就是把这些孩子的学习搞上去。即使还有两年就要退休,她也丝毫不松懈。“我还是会兢兢业业的把剩下的工作做完。”她说道,“如果需要,我会继续为孩子们服务。”
李蕾 石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