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因个人信息被过分采集而引发的问题屡见不鲜,戴头盔看房、人脸识别第一案、多地出台条例禁止采集生物识别信息等相继成为热点。市民在享受数据红利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在商场、超市等地,刷脸支付无处不在。刷脸支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银排队的局面,提升了交易效率,但它在给市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无形中采集了个人信息。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民法典》作出规定: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市民在下载安装很多APP软件时会发现,提示要获取手机地理位置、通讯录、录音功能、摄像头……如果点击“禁止获取”,软件会直接闪退,强行关闭功能,不让使用。市民徐女士表示,下载软件时她都禁止访问手机里的信息,怕信息被泄露。目前,国家网信办重拳出击,对38类常见类型APP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必要个人信息范围作出界定,在大数据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下,织密信息保护网,除了立法部门的积极推动,个人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信息安全。
公民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是各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频发的诱因。广大市民要尽量远离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动类活动,遇到一些主办方不明、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活动,建议不要参与。网上注册信息时,尽可能少地暴露自己的用户信息。不要轻易在公众场所连接未知的WiFi账号,警惕手机诈骗短信及电话,养成不乱丢弃涉及个人信息单据的习惯,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余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