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磨豆腐、做方糕、酿米酒……每到春节,中国传统年俗的每一样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传统手艺人的执着坚守。
让我们跟随融媒体记者,一起探寻年的味道。
豆腐香里迎春节
春节美食中有一样不可或缺的食材——豆腐。豆腐不仅好吃,还有一个好的寓意,即“都福”,预示着新的一年有好的兆头。过年磨豆腐,表达了金坛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西城街道方边村一家豆腐老作坊里,磨豆腐的人进进出出,十分忙碌。蔡进华、郑发芬夫妇经营着这家豆腐作坊,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开始做准备。一桶泡好的豆子需要经过出浆、煮沸、点卤、压实静置等多个步骤才能成为豆腐。
做豆腐不仅费力气,还考验手艺,杀沫、吊浆、点卤、上厢,每道工序都有讲究。郑发芬将泡好的豆子倒入钢磨中,不一会儿雪白的豆浆便缓缓淌出。豆浆需要在锅中煮沸,不停地搅拌,一段时间过后,豆沫便会消失。点卤是个技术活,点不好,豆腐会发苦,也容易过老或者过嫩,郑发芬会根据黄豆的量调节添加盐卤的比例,豆浆在缸中几分钟后就变成了豆腐花。这时候郑发芬便把豆腐花舀到木盒中包裹好纱布,蔡进华则给木盒加上盖子、压上石块,让豆腐花中的水分慢慢渗出。豆腐花逐渐凝固,打开纱布,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
寒冷的冬日,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充满福气的豆腐,也是迎接春节的特别仪式。
手工方糕年味浓
方糕是金坛人的传统年味,四四方方的小块,味道软糯香甜。随着春节脚步临近,方糕又开始热销起来。
蒋留军今年49岁,他做方糕已有十余年。他告诉记者,做糕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制作方糕,需要提前一天将大米泡好,然后磨粉、压形、上锅蒸熟。蒋留军将磨好的米粉添水搅拌成块状,然后揉搓成细细的颗粒。筛选后的细粉,用筛子筛好倒进模具里,再用板子刮平整,板子发出“噔噔蹬”的声音,花纹已经印好。蒋留军说:“一块压字的模子已经用了将近20多年,但依旧完好如初,年代感十足。”
脱模这道工序非常考验技术,一不小心就会破坏刚印好的花纹,所以动作要快、轻。脱模后的方糕等待着最后的蒸制。只要二十分钟,一块块白玉似的方糕就出锅了,袅袅的糕香就充满了整间屋子,新鲜出锅后的方糕软糯香甜,带有浓郁的米香味。糯米外皮一点也不粘牙,上面印刻有各种吉祥图案。
民俗中,“糕”历来是喜庆吉祥的代表,手工制作糯米方糕由于工序繁复,如今做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点心经岁月流传至今,诉说着金坛地方的古韵乡情。
米酒酿出美生活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除了杀鸡宰猪,准备过年的吃食外,还要酿一大缸米酒。米酒好喝,但做起来却要费一番工夫。
家住社场头70岁的陈金华奶奶,在年前就开始忙着酿造米酒。她先将糯米放入桶中,用冷水浸泡10个小时以上,这是米酒酿造能否成功关键的一步。泡好的糯米饱满白净,陈金华把它们捞出来放入漏篮中,再用干净的水冲淋几遍,便可确保没有杂质了。
陈金华将糯米装入木桶中蒸,袅袅蒸汽越冒越多、越来越浓,蒸气冒出来之后,再蒸一个小时即可。刚蒸好的糯米香气扑鼻,透着光亮。当糯米蒸好后倒出来,陈金华便把备好的凉水倒入其中进行冷却,这一步就是俗称的“淋饭”。接下来就是拌酒曲了,趁着米饭尚有余温,陈金华抓紧将米饭倒入盆里,摊平、拌酒曲、拌匀、再摊平,这样的步骤要重复很多遍。最后将拌了酒曲的糯米均匀放入盒里,并掏空中部用于酒酿渗出,放入密闭空间坐等发酵就可以了。
冬日里,年节下,捧一碗米酒,闻着浓郁的酒香,甜蜜生活就在身边了。
融媒体记者 程玺燕 余月霞/文 吴俊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