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网秀接受记者采访
三间老厂房,两台旧机器,灰暗的光线,吱吱呀呀的印刷声……
难以想象,几年以后,这里竟成为了全国古籍印刷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时吸引了全国同行的目光。而更令人惊绝佩叹的是,这一“独领风骚”的势头一直持续至今,三十多年间未曾丝毫减弱。
乡间飞出火凤凰
时光倒流至1978年。这一年,耿网秀24岁,他走进了刚刚成立的登冠乡乡办印刷厂,在这个仅有“两台旧机器”的厂里,做起了业务销售员。
当时,登冠地处偏僻,交通极其不便。作为业务销售员的耿网秀,必须挑着货物步行至四五公里外的直溪去坐汽车。这一路要走四五十分钟,沉重的货物压在肩上,他必须时不时地换肩,等他挑到直溪车站时,双肩都已通红。接下来再坐几个小时汽车,至丹阳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去往常州或镇江。
“那个时候,家里穷呀。现在有这个机会,心里特别有激情,就想把事情做好。”耿网秀回忆说,他起初在厂里做了好几年销售,销量逐年增加,都是用这种“步行”和“肩挑”的方式做出来的。
凭着突出的业绩,5年后,29岁的耿网秀被提拔为厂长。随后他便展现出独特的睿智、胆识与远见。
“一个印刷厂只做包装印刷,虽然产量很高,但技术含量低,没有特色和竞争力。”耿网秀说,当时他就意识到产品必须升级。
然而,因为当时包装印刷还很挣钱,订单也不愁,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耿网秀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此时,他敏锐地发现了古籍印刷这一市场,不仅可提升产品档次,而且整个行业尚在起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古籍印刷要求高,以他们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没法生产。于是,耿网秀去了上海,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当时古籍印刷界最有名的师傅王小毛,并令人不可思议地把他成功地请到了偏僻的登冠。
王小毛的到来,让这个不起眼的乡镇企业有了全新的气象。
“不久之后,我们就接到了第一个古籍印刷的单子。”耿网秀回忆道,这个单子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当时在上海的大厂印过,完全不达标,直接报废。后来到登冠来印,由王小毛全程负责,效果好得超乎想象。一时间在业界引发轰动。
紧接着,他们又接了第二单、第三单,直至接连不断,几乎每一单都是精品佳作。
“从那时起,我们在全国就开始独一无二了。”耿网秀说。
工匠精神铸精品
1996年,企业全面改制。耿网秀接手企业后,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机制,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耐得住寂寞,以工匠精神铸造精品,使得他们在全国古籍印刷行业的领军地位得到了全面的确立与巩固。
这一年,他们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籍巨制《四库全书》。刚开始,他们并没有被出版社看中。后来他们把样版送过去,出版社一看便集体傻了眼。他们的质量远超他人、无可挑剔,但价格却便宜百分之二十以上。巨大反差面前,他们毫无悬念地获得了订单。《四库全书》印出来之后,在人民大会堂开发布会,业界人士云集。至此,金坛古籍印刷厂真正名扬全国。
2001年,古籍印刷厂由登冠迁至金坛城,耿网秀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摸索,他们研发出宣纸彩印技术,最终获得了有印刷“诺贝尔奖”之称的班尼奖。
“不同于其他纸张,宣纸本身是松的,又吸墨,在宣纸上印刷一不小心就会弄成一团浆糊。因此,宣纸彩印的技术难度非常高。”耿网秀介绍说,为了研究这一技术,他们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一次失败又试一次,反反复复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成功。他们至今仍是全国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厂家。
长年坚守大情怀
大浪淘沙,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四十年的执着坚守,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还有价值观。
从24岁进厂起,耿网秀的从商经历几乎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这期间,经济领域发生各种变化,社会的浮躁让很多人一味地趋利而行。耿网秀却选择了长年的坚守。
“我认为,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耿网秀说,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古籍印刷行业整体规模不大,发展和利润空间都有限,他曾经有很多机会改行,做其他更有“钱途”的生意,但他都选择了放弃。因为在他眼里,古籍印刷承载着他更大的梦想。
“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多字画,诗集,尤其是一些孤本,需要及时地整理出版。我们现在有责任把它们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传承下去。”耿网秀说,作为一家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的企业,他们不能简单地追求利益,他们还有一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如今,在耿网秀的厂里,还有一批与他年龄相仿的老员工。他们几乎都是年轻时进厂,一起坚守至今。几十年来,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成长为厂里技术团队的核心人员。正是这个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了金坛古籍印刷厂的持久辉煌。对于未来,耿网秀还有自己新的计划,他们的辉煌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