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媒体人的一线采访经历,鲜活温暖又打动人心。昨日上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组织的“江苏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在我区举行。
巡讲团8名优秀演讲者来自全省各新闻战线,新华日报记者陈道龙、苏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李修利、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孔灿慧等省内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讲当下中国的大故事,讲社会基层的真故事,讲人性中的暖故事……
激情演讲 杨洛平 摄
认真聆听 杨洛平 摄
无人区52载守边人
现代快报记者 马晶晶
魏德友,今年77岁。2016年夏天,这位远在中哈边境义务守边52年的老人,创下了网络正能量传播奇迹。现代快报一条关于他的《无人区52载守边人》点赞阅读超过2000万次,被各大网络和公众号转载,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2亿次!
从没离开过草原的老魏叔,成了网红,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现代快报的报道也上了《焦点访谈》。
52年来,老魏叔劝返和制止了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52年,18900多个日日夜夜!老魏叔沿着边境线走了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对我和同事们而言,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无论何时想起,总有一股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于创新、一往无前。
26年,不惧艰辛求正义
新华日报内参部记者 陈道龙
我1982年初大学毕业到新华日报工作,1989年在苏北扶贫,发现当地一些个体商户对外地厂家大肆行骗,当地部门搞地方保护,不问不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我调查写了一篇内参稿,行骗者很快受到查办。从此,我一直坚持舆论监督报道,这一干就是26年,成为国内媒体中连续做舆论监督时间最长的记者之一。
我确立做舆论监督的态度是:像科研技术人员一样认真严谨,像战士冲上战场一样勇敢顽强,像诗人艺术家创作一样充满激情。
如果时光倒流,让我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我要选择舆论监督报道。因为人民需要,社会进步需要!
“一根筋”的老丁
宜兴日报社记者 童洁
挎一只摄影包,骑一辆旧摩托车……在宜兴大街小巷,山野村间,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步履匆匆,不作停留。春夏秋冬,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宜兴日报》社的资深摄影记者——丁焕新,人称“老丁”。
多少个合家团聚的佳节,老丁都穿着军大衣,独自一人奔波在采访路上。
老丁过得像个苦行僧,他不下馆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扑克,平时对穿着一点都不上心,可当他遇上身处困境中的人,俭朴到几近吝啬的老丁,总是慷慨解囊。十几年来,捐助了十余名困难群众,总金额一万多元。
就这样,老丁用他“一根筋”的执着和热情,坚守着一位新闻人的理想和初心。
我的南京我的城
南京电视台记者 孔灿慧
两年时间、三季节目,我们的工作团队夜以继日,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与老南京、外来户、手艺人、旅行者等形形色色的人攀谈;我们运用镜头语言,在那些人们生活中的必经之地,摄录他们从未察觉过的时空美感;我们对话国内最顶级的专家学者,解读一砖一瓦背后的鲜活故事和文化价值;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全国观众呈现一个历经千年沧桑愈加光彩夺目的南京。
在我的采访中,不论是老南京人、新南京人,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热心民众,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当我们的生活和这座城市发生联系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找寻到自己的文化记忆,孕养着自己心中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太湖边的萨克斯乐队
苏州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执行制片 李修利
朱明宝,27岁时他成为上海爱乐乐团的首席吉他,同时他精通萨克斯,2005年和帕瓦罗蒂同台演出。6年前,朱明宝在苏州光福镇买了房,提前筹划退休生活。他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在为生计奔忙,孩子们普遍封闭、自卑。朱明宝找到光福小学,免费教孩子们吹萨克斯。
2015年8月初,冒着40度高温,朱明宝带队参加比赛,不幸中暑,回到上海就一病不起。当听说朱老师肾衰竭急需大量输血时,8位家长二话不说,挽起胳膊为他献血3000多毫升。朱明宝用音乐“化人”,我的报道让正能量“成风”。
用爱温暖一座城
泰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范锴
记者,报道新闻、记录时代,我们也在思考:我们在帮大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同时,到底要给时代、给社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或者留下什么?在帮忙的过程中,我们记录爱、传播爱、也在寻找爱。
帮忙路上,一走就是十年。这十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刷新,但真正让住在城里的人感到幸福的是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用爱温暖着这座城。渐渐地我发觉,在别人的故事里我眼里的世界越来越柔软,世界待我似乎也越来越温柔。我要讲的故事没有结局,它只是新故事的开始……
行走在新丝路上的人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周继明
连云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海交汇点城市,作为一名记者,我从2014年开始涉足“一带一路”的主题采访,曾经通过《一箱货物的旅行》两天两夜跟踪采访报道,讲述从美国西海岸运来的货物,如何从连云港快速通关,运往中亚。
在新疆打拼的连云港人有十几万人,他们甘愿做两地沟通的使者,也想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为家乡做点事情,安述庆依托连云港商会的力量建设连云港大厦,通过连云港大厦来更多体现连云港的元素以及“一带一路”的文化特色,让故乡连云港能在新疆各地耳熟能详,对于安述庆来说,与有荣焉。
我们都是扬家“匠”
扬州日报记者 赵天
您一定听说过很多“富二代”、“星二代”的故事,“工匠” 二代您了解吗?今年初,《扬州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寻访扬家“匠”二代》荣获全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
在扬州,有一批大师级工匠的子女,三四十岁的他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古琴、玉雕、淮扬菜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中坚力量。我们暗暗下定决心,用工匠精神写新时代的工匠,找不到让自己心动流泪的故事、采访不到穿透人心的细节,绝不动笔。
听“匠二代”的故事总让人笑中带泪。因为,坚韧的心性、超凡的技艺,是用艰辛磨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