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演进社区生活添色彩图片新闻春咏四首春色满园打防疫针二三事给子孙补课在死海上飘浮剪  纸  蒋金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2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3-23

桑榆晚景

给子孙补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明义

和千万个百姓家庭一样,除夕之夜,我家三代同堂,合家团聚,一面品尝丰盛的年夜饭,同时观赏精彩的春晚节目,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幸福无比。

吃饱喝足后,女儿欲把吃剩的冷盆、炒菜统统倒脱,我立马上前阻拦说:“且慢,留用。”“噢唷,伲阿爹真会做人家,格眼眼菜头菜脑还舍不得掼脱,留了派啥用?”女儿有点犯疑地说。当场我忍默不语。

大年初一,按本地习俗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讨个好口彩。但我关照老伴量做少些。另外,由我亲手把昨晚留下的汤汤羹羹和米饭煮成一锅“咸酸粥”。还未揭开锅盖,已经满屋的诱人香味,令人馋涎欲滴。入口感觉咸淡适中、不稀不稠、鲜香爽滑。个个连声说:“好吃!好吃!”“阿拉吃下去感到肠胃老适意咯,比吃大鱼大肉要好,过年不添堵,也是我平生第一回吃咸酸粥,妙哉!”儿媳妇说。小孙儿听完妈妈的话兴奋之极,冷不防竟拿腔拿调地冒出一句电视广告语:“嗯,这味道好极了!”逗得全家哄堂大笑。接着女儿夸我说:“姜还是老的辣,想不到老爸还真有两招,往后过节家里吃剩的饭菜再也不倒掉,烧成咸酸粥,把它彻底消灭光,不浪费又环保。”那呼噜噜的喝粥声热烈、欢快,别具韵味,一碗热气腾腾的咸酸粥下肚,全家老小浑身暖洋洋,人人满脸红光,感觉已是春满人间。这一餐绝不逊于丰盛的年夜饭。

于是,我趁热打铁,给小辈讲起咸酸粥的来历。上世纪6 0 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物资严重匮乏,家中计划口粮不够吃,只好挖野菜充当粮食,一日三顿咸酸粥,彼咸酸粥非此咸酸粥,碗里看不到几粒米,清汤寡水,米汤中飘些野菜,无一点油腥味,吃着难以咽下,其实这应叫“寒酸粥”。经创新后此咸酸粥与“寒酸粥”相比天壤之别,内有鸡、鸭、鱼肉、海鲜、冬笋、各色菇类、蔬菜,当然味美、营养、好吃!其实,这应叫“什锦八宝粥”。

我话锋一转,接着说:“小时候,爸妈常说,一粒米、一担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是种田人用汗水换来的。叮嘱我饭要吃多少盛多少,碗中不留剩饭是规矩,即使一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尽。”此时,突然孙儿用稚嫩的童声背诵起唐诗:“锄和日当午,汗粒禾下土。”还说:“学爷爷样,今后做到碗里吃净,不留剩饭。”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好孩子,知书达礼,读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世代务农,经历代代家教传承,形成了守本分、讲诚信的做人准则,以及生活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至今全家都由农民变成城市居民,环境、生活水平和昔日不能同日而语。物资丰富了,日子好过了,可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不能忘记今朝的好日子是由父辈从苦日子熬出来的。高家良好的家风,家训一定要做到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在我讲上述家风家教的过程中,孙儿仰着头、睁大了眼睛,自始自终听得出神,不时点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