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工人发明家杨建华
1 9 8 7 年进入宝钢工作,经历了大包装包、中间包维护、浇钢、连铸生产设备管理、铸机开工准备等连铸不同工作岗位。从平时现场的小改小革到2 0 0 8 年真正全面接触岗位创新,因为起点低,刚开始时举步维艰,进行了“海量”的补课。
2 0 1 0 年创新工作室的成立,让我和团队有更大的空间、更好的环境去调查、分析、攻克一些长期困扰连铸的技术难题。在现场,质量问题、设备故障均属于“家常便饭”。我认为,岗位创新就是用最简单、实用、经济的方法,快捷、合理、安全、长效地解决困扰现场的问题。就像我最初的职业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铸机诊断师,铸机的“啄木鸟”,从纷繁复杂的要素中洞穿异常的根本因素,让自己、让团队少受罪,也让企业少受损失。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现场,从一位普通的生产操维员工逐步成长为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工人发明家,是宝钢股份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内化于心。以下是我对岗位创新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
在每个岗位做每项工作时,需要注意收集、整理现场的问题和相关的难点、知识点。如,2 0 0 5 年6 月2 号连铸机完成综合改造投产后,我连续对该铸机记录了长达7 年的铸机日记,这就帮助我掌握了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平时也要注意抬头看“路”,学习吸取行业专家、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平时,我很关注行业资讯,定期收集外文资料,用“三脚猫”的英语水平坚持独立翻译。过程虽然辛苦,但持续的知识积累对排查现场问题和支撑岗位创新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既少走弯路,也兼顾左右。
二、勇敢跨前一步
连铸大部分异常都是由错综复杂的交叉因素导致的,企业付出代价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难免有被扭曲、被误导的过程,造成无法避免的重复事故。而作为一名连铸生产操维人员,越过区域、岗位分工去分析设备、工序、工艺方面的问题难免有能力不足的困扰。我认为,在掌握更多相关知识的前提下,企业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问题,员工勇敢地向前跨一步解决问题,才能持续、完善地做好现场服务工作。
三、挖掘总结的价值
在我看来,岗位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解决现场问题之后的持续总结与不断应用。创新成果更多体现在大量现场问题的处理思路。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不断梳理、修正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向。
近些年,我在对1 C C 综合改造后的角横裂、宝钢股份宝山基地4 号连铸机的扇形段异常损坏控制、结晶器液面波动等现场疑难杂症进行攻关的同时,整理形成了大量论文、培训教材,并提炼形成专利、技术秘密等1 0 0 多项知识产权成果,所有成果不仅记录了攻关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更新、验证的底稿,更是不断创新的源泉。
四、团队合作能量大
《宝钢人的知与行》让我体会到,无论什么工作,不管你个人如何强大,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永远是有限的,“单枪匹马”很难做到最好,甚至做不好。
近些年,我特别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加入到岗位技术融合中来,这种融合不仅仅是鼓励个人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最大期望是通过更为合理的方式与周边有特长的人更多地互通交流、通力合作。现代创新的基本要求是依靠多元化团队的协同创新,进而保证高效创新。在这其中,创新团队负责人除了做好整体策划、示范、评估认证等工作外,更多的是要做好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剂”,通过成果共享共同提高。
五、效果才是硬道理
创新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是有效果、能解决问题、能为企业赢得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着眼未来,智能连铸、高效连铸、无缺陷板坯等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盼望更多专家、同仁参与到炼钢、连铸的创新技术研究中来,如“4 C C 铸机状态检测和诊断项目”,就等着我们共同推动连铸的自动化、智能化。
创新,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不难,是因为每个人随时随地可以去尝试;难,是因为创新需要坚持,需要在坚持中不断探索,追求卓越。感谢宝钢股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沃土”,让我们带着“工匠精神”不断坚持、不断努力,为企业的明天做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