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发展思变化颂和谐宝钢关工委老同志 红色讲座送到基层高原印象书法  姜永明剪纸  沈琴娣看世界杯有感威尼斯的眼睛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图片新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4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6-29

夕阳之声

观发展思变化颂和谐

———记武钢老干部与退管中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车长民

初夏的武汉经过雨水的冲洗,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栽种在马路两旁的各种树木绿油油的,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在这优雅的环境和氛围中,新组建的武钢老干部与退居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开展了“观发展、思变化、颂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旨在让老同志们进一步了解武汉、了解武钢,为实现“中国梦”奉献余热。

早上,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大家打着伞,踏着雨,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当参观车驶上天兴洲长江大桥时,活动的组织者刘佳首先向老同志们问好,接着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具体有两方面:一是参观盘龙城遗址,了解武汉的根;二是参观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的根,同时简要介绍了15年来武钢坚持开展“观发展、思变化、颂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为了活跃车上的氛围,老同志们在车上放开歌喉。一首怀旧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在车厢里回荡起来,歌声清脆洪亮,歌词简洁易懂,仿佛把这些老同志带回了孩童时代。这首歌刚唱完,一首《最美不过夕阳红》又响彻在车箱里。原退管中心主任郁汉康在大家的激励下,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老歌《大海航行靠舵手》,车内歌声嘹亮,车外美景不断,很快汽车就行驶到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车刚停稳,老同志们就迫不及待来到盘龙城遗址牌前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虽然雨仍旧在下,但老同志们拍照的热情丝毫不减,照完了合影后,你给我照,我给你照,三四个一群,五六人一组,大家照得十分开心。照完相,大家沿着园区通道来到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一边听讲解员介绍,一边观看遗址沙盘,通过听、看,大家知道盘龙城遗址是武汉的根,它位于武汉市城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目前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已有3500年。它于1954年被发现,1988年即被列为国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遗址保护范围近400公顷,目前仅只完成了第一期近200公顷遗址重点保护区与博物馆区的建设,遗址内发现的文物丰富,有城垣、贵族墓群和手工作坊,有大玉戈、青铜大圆鼎、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车通过盘龙大桥,驶入武汉市三环线,看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幢幢色彩各异的建筑映入眼帘。许多此前经常经过此线路的老同志感叹地说,武汉变化真是大呀!不知不觉中汽车行驶到了参观的第二站———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是对外开放不久的新展馆,据说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从外表看跟中国建筑大不一样,不方不圆,呈多边形,造型十分奇特!从远处看,外观似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寓意武汉两江交汇、通江达海的地理特征,也象征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进入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张之洞半身铜像,紧靠铜像右前方是数根一百多年前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它们也是汉阳铁厂的主要产品,它们的制造为当时的京汉铁路通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阳铁厂的创办人张之洞为我国的钢铁工业开了先河。

博物馆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以张之洞在武汉的主要建树和成就为主线,展示张之洞督鄂18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修铁路等主要业绩。博物馆以老照片记录了张之洞在晴川阁、汉阳铁厂、汉口水塔等地留下的足迹,并通过纪录片展示了张之洞的在汉生涯。馆内不仅展示了张之洞的劝学、改革文章,还展示了他曾涉猎的中西学书籍;通过展品深入梳理了张之洞所代表的清末现代化工业发展与武汉城市改革变迁,真实地反映了汉阳铁厂的历史风貌,展现武汉的城市发展史。

除了采取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介绍外,还有大量实物展品、大量图片资料以及影像资料等,展览不仅涉及钢铁工业方面的情况,还有张之洞的思想,以及当时经济、工商业、教育业等方面发展情况。展览内容可谓博大丰富,展示的物品翔实多样,展现的方法新颖独特,老同志们说很有启示,很有收益,不虚此行。

时针已指向近下午一点了,老同志们一直回味、沉浸在两个参观的展览中…… 吴国响谭建中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