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外公慰忠魂寄相思亲如兄弟又相逢上海城墙之变迁吟荷四首国歌声声 激情荡漾观荷剪  纸  徐登祥做节能环保带头人书  法  张心志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6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10

老有所乐

上海城墙之变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金国范

前不久,宝钢老干部处组织我们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去年10月已知该馆迁到从前的跑马厅内新开张,增添了不少内容和展品,始终想去而未成。这下可好,既能一览本土历史,又与宝钢老友作伴同游,真一乐也。

该馆占地面积约万平米,展厅面积9000平米。主展馆在东楼,二楼展示内容系古代上海,三、四楼为近代上海。开馆后约一刻钟,我们即到达古上海馆,志愿者讲解员已静候于入口。她引导观众领略从六千多年前上海成陆,直至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这段时间的历史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经春申君治理河道兴修水利使之成为沃土千里,直至唐代华庭建县上海才有独立行政建制;而真正的上海设县始于元代,即公元1291年。听此引起联想,鄙人老家黄渡镇名字的由来,与春申君黄歇在该地摆渡过吴淞江有关。

起初上海是个小渔村,百姓以打鱼、煮盐谋生。明代中叶因商肆发达、人口聚增,江海船舶往来,成为南北货物集散中心;由此引发倭寇偷袭骚扰,仅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至六两个多月间,连续5次遭到大洗劫,烧杀掳掠、焚毁民房,县市几将半成焦土,甚至县丞被屠,损失极其惨重。

此紧急时刻,只有建造城墙防御,才能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可当时地方财力和物资面临不足。此时士绅自发组织,响应政府号召大家有钱供钱、有物献物,穷者出力。据说有位家住城厢富商之梅姓遗孀就毁家纾难,拆掉自家150多间房屋,供建成大东门的材料。更令人钦佩的是,她家却位于城外!老城墙九月动工,昼夜不停,仅3个月时间便修筑完成。城周长9里、高2丈4尺,上筑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挖了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四年后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由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我1935年出生于上海老城厢梅家弄,不知是否系当年梅女士所献筑城材料之地,写文时不免有所遐想。

接下来参观上海近代史馆。这里从鸦片战争后五埠通商开始直至现今的历史,也是上海从小县城成长为世界大城市的历史,经历了由封建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段历史更精彩纷呈,已有上千万字的数百卷书记载,本文只选取微小一段古城墙的拆除,叙述自身体会。

据讲解员介绍,结合查找有关资料得知,由于古城墙终因阻碍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且其仅能防御冷兵器,故于民国元年7月间至次年6月动工拆除,在北半城及护城壕遗址上筑起民国路,解放后改称人民路;1914年冬南半城筑起中华路,合起俗称环城园路。建城只花三个月,拆城却用了三年。

后来环城园路上行驶着11路无轨电车,记得小时候家在南市,爹妈或邻居姨妈,会领了我坐上兜一圈。我成家有孩后,因上下班乘公交车有月票,不坐白不坐,休息日,也常常抱着儿子兜了一圈又一圈,什么小南门的消防瞭望台、大南门的邮电局、老西门陈英士纪念塔,不久不等我教,他会小手一指叫了出来。

如今在上海黄浦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这里就是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知上海“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参观完历史博物馆后某日,笔者欲进大境阁去寻访更多的遗迹和资料。哪知花了五元门票,除了看到关帝端坐庙堂中央,左右分列财神赵元帅和月下老人,城楼上多间房屋空空荡荡,人影皆无,更甭说找讲解员了,只得默然退出,怅然若失而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