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 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我国中央企业已基本建立董事会钢铁等行业上市公司上半年利润大增美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行业动态江苏将建年产800万吨 现代化钢铁基地山西12家钢企今明两年 将开工新建15座高炉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惠及民生上月钢铁PM I环比下降1.4%钢价后市有望高位运行马钢硅钢高牌号改造项目 一硅钢适应性改造竣工投产韩国彩涂板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日本三大车企竞相在华扩大产能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6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9-07

船舶工业

造船业 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据信息资源网 高质量发展是

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的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方面,我国造船行业也向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专家表示,只有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才能改变中国造船业“大而不强”的状况。

事实上,造船业“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船舶工业亟待破解的难题。今年以来,新造船市场上LN G船订单大幅增长,但是在新船订单大型LN G船一栏,韩国船企包揽了全部30艘新船订单,而中国船企颗粒无收。在进军LN G船这一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中国造船业依然任重道远。

产品偏低端产能过剩凸显

“‘十三五’期间,全球新船年均需求在8000-9000万载重吨,而截至去年我国造船产能约为6500万载重吨,对比去年全年造船完工量4268万载重吨,出现了超过30%的产能过剩。同时受国际船舶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造船行业‘融资难’‘交付难’‘盈利难’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业内分析师指出。

此外,目前,我国的造船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也是一个“软肋”。据了解,目前韩国主要船企建造效率可达到每修正总吨7-8个工时,单位工时人工成本已经低于我国部分主要船厂,同时韩国目前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率也很高,三星重工2011年的自动化率就达到68%,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丧失。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需求侧来看,国际新造船市场年均8000万吨左右,我国可承接到40%多的市场订单。面对新船需求的新常态,只有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才能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瘦身”是必然创新是根本

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加速“瘦身”。“鼓励发展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船舶行业兼并重组。”分析师表示。目前,我国骨干船企已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如中远海运集团压减造船产能超过360万载重吨,压减海工产能9个项目、招商局集团削减150万造船产能等等。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7.9%,比去年底提高9.6个百分点;新承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83.3%,比去年底提高9.9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国际造船行业的不断洗牌,这也是加强我国造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此外,高端船型建造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和积累,我国在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领域已经补齐了不少‘短板’,超大型集装箱船、挖泥船、海洋钻井平台、FPSO等高技术船型实现了突破,个别船型的设计建造水平已经由‘跟跑’到‘并跑、领跑’。”业内人士介绍。

对于如何提升我国船舶建造自主创新能力,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包括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内容。

其次加强手段建设,紧跟智能化趋势。一方面,利用三维协同设计等数字技术驱动创新,形成船型开发和数据管理的平台,提高设计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信息技术,提升船舶智能化、无人化安全水平。最后是重视基础科研,加强核心技术管理能力,实现技术进步对船舶研发设计创新的引导作用。

全面开放倒逼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强化自主创新是激发内生动力的话,那么全面开放是倒逼船舶工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表《全面开放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文,全面阐述了取消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要求,实现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对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制造业的全面开放,将给国内造船业带来更好的国际化发展。从造船产业链看,我国在船舶设计领域较为薄弱,全面开放的模式打开后,将有望吸引海外机构进入国内船舶行业;从制造环节看,放开外资股比或投资的限制,有助于船舶行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化解低端产能;从配套环节看,受巨大造船规模的带动,海外资本或倾向于在中国收购或新建企业,从而提升国内船舶配套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船舶工业要以全面对外开放为契机,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将产业链从制造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开放,中外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务实合作,必将迎来互利共赢的未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