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怀热情地扎根于生产一线,矢志不渝地从事冶金技术研究,在钢厂的生产提升、技术攻关、产品质量改进、降本增效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技术领军人物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叫黄道昌,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突出的贡献,成为鄂城钢铁第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
被誉为鄂城钢铁“技术达人”的黄道昌,自1984年大学毕业到鄂城钢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他始终立足现场,脚踏实地,勤劳肯干,持续组织开展“成本最佳管理实践”活动和“全员自主创新最佳管理实践”活动,以优化冶炼工艺,实行低成本合金替换和合金减量化为手段,提高“一倒”命中率等措施为技术支撑,全面降低品种钢成本。
对症下药:
开展技术攻关降成本
以对标挖潜降成本,向技术创新要效益,这是黄道昌作为炼钢技术负责人的深刻感悟。他深知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之于炼钢生产成本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致力于冶炼技术创新、对标先进企业挖潜降耗,炼钢经济技术指标逐年改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黄道昌主持开展提高转炉废钢配比技术攻关,提出“转炉单炉双桶废钢操作法”,通过热平衡及物料平衡的计算及优化供氧制度,将转炉废钢比由12.5%提高至25%,直接降低了钢铁料成本。
2015年,面对全行业盈利困难的严峻形势,黄道昌带领技术团队积极推进低成本战略,对普Q 235、Q 345、45钢等低优系列钢转炉直上铸机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及冶炼工艺优化,对普、低、优系列钢采用转炉直上工艺,并在国内钢铁企业中首家实现了采用转炉直上工艺生产探伤钢,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肯定。
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黄道昌结合生产实际先后提出多项工艺调整方案,仅历时一个月实现“以Ti替M n”工艺批量生产Q 345B/C,HRB335、HRB400螺纹钢的抗拉强度平均提高10M Pa。
同时,他主持开展“提高钢板探伤合格率”的技术攻关工作,探伤合格率由投产初期的87%逐步提高至到99.5%以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标本兼治:
强化过程质量控制
面对炼钢生产任务重、原料比较杂、工序控制点多等复杂局面,黄道昌始终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的底线,将提升职工标准化作业水平作为首要工作,以过程控制为抓手,以工艺纪律管理为着力点,落实“铁腕抓质量”措施。通过深化技术质量管理,横向按照工艺流程,纵向按照品种类别,建立上下游工序监督机制,加强冶炼、连铸、坯料验收,各工序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及条件确认制,落实全员责任,建立联动考核奖励机制,促进质量稳定。针对边裂、低温冲击、性能不稳定等突出问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手段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一体化。
同时,他将影响质量的过程参数指标纳入经济责任制,并细化到操作岗位,使得每一个岗位的操作人员都有质量考核指标,真正做到了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并针对质量难点进行重点技术攻关,铸坯实物质量逐年稳中有进。鄂城钢铁生产的螺纹钢、高速线材、热轧带钢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和冶金行业“金杯奖”。
持续进步:
坚持不懈新品种研发
“持续开展新品种研发,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黄道昌如是说。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一直致力于新品种研发工作。在他主持下,成功开发出桥梁钢(Q 345qD、Q 500q)、管线钢(X65、X80)、海洋平台钢(DH36)、容器钢(Q 345R、09N i M nDR、12M nNi VR)、高强钢(Q 690)、军工特用钢等共10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Q 345qD/ Q 500q用于港珠澳大桥和沪通大桥,DH36用于“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