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信息 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销量下跌约7%,而国内乘用车市场已连续11个月下滑。据了解,汽车产业进入转折变革期已成为业内共识。专家认为,未来20-30年内,技术革命和市场需求将驱动汽车产业持续变革,中国车企需加快转型升级、“抱团取暖”赢取未来。
中国汽车产业:
“寒冬”OR“十字路口”?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3.7万辆和1026.6万辆,同比均下降13%,降幅比1-4月分别扩大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汽车行业产销整体下降的趋势仍未缓解。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9.1万辆和156.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3.7%和17.4%,降幅大于汽车总体。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从产销量增长率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已达到“冰点”,但断言“寒冬”来临尚为时过早。因为相比欧美等成熟的汽车市场,中国刚开始从刚性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高增长率可能一去不复返,但仍有很大市场空间。
“自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开发出流水线方式,现在确实走到了‘十字路口’。”专家指出,汽车是个非常传统的产业,而且拥有庞大的产业群体,面临新技术、新模式的冲击,依靠原有的生产方式保持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变革刻不容缓。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负责人指出,“销量出现全面下滑,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端车卖不动了,说明国内消费在升级;同时,大品牌产品价格下降,竞争更加激烈,单纯的价格战已经很难赢得市场。市场呼唤本土企业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对手同场竞技。”
产业变革驱动力:
技术革命OR市场需求?
近年来,技术进步提速和需求多样化催生汽车产业的巨大变革。业内人士认为,节能减排、安全性、驾驶性是未来汽车产业的主要需求,核心是以内燃机、电机和电池技术进步为代表的汽车动力技术发展。
技术革命———能源革命,互联革命,智能革命。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三大技术革命将重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压力,能源革命是今后几十年内汽车产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有三条通往未来的技术路线:一是传统汽车接近零排放;二是新能源、替代燃料及纯电动;三是氢燃料电池。
专家表示,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汽车将从耗能机械向移动电源过渡,从信息孤岛向智能终端转变,从移动工具向交通服务延伸,从人类驾驶向自动驾驶迈进。“将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汽车产业,因为它的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发生巨变,使用方式发生改变,车的能力必须重新定义。”专家称。
市场需求———共享汽车,办公场所,娱乐终端。专家认为,未来汽车的主要功能仍是交通工具,但多元化需求在逐步增长。
专家认为,中国由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过渡之路上,市场需求将发挥引领作用。网联化和智能化应用,将带来消费升级。
此外,随着以汽车分时租赁为主的共享模式日渐普及,共享汽车也将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驱动力之一,会对汽车销售造成冲击。
中国车企未来:
全面发力OR重点突破?
面对这场变革,全球的汽车厂商都在寻求转型。中国的车企也卷入了这场变革的“旋涡”之中。
混合动力、纯电动、替代燃料……过去几年,各大车企在不同领域发力,抢占市场。然而如今,车企们又纷纷陷入了迷茫。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1.2万辆和10.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9%和1.8%,增速放缓。
“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不快的原因在于成本回收周期长,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性隐患频现,而氢燃料电池前途未卜。车企们开始站在十字路口等待观望。”专家指出。
“观望只是表面现象,车企的转型升级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专家表示,“在技术路线明朗之前,各大车企都在赌未来。大型企业会参与全部技术变革,多渠道投入,持有各类筹码,使自己有资格坐在赌桌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同样拥有机会。”
同时,挑战将不单来自汽车行业,互联网企业等外部势力也将参与汽车产业重构。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革重构过程可能需要20-30年,中国车企需要做好长远规划应对挑战。
专家表示,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单打独斗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合作是必然选择,各机构发挥自身特长,共同为用户打造产品,在产业链上各司其职。
多位专家认为,在变革期内,消费者容易产生思想混乱,企业出现焦虑,特别需要第三方机构清醒地站在人类发展的维度,探讨各种发展方式的可能性,解读未来技术变革,提供深层次战略研究,而不仅只针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