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
窗外这恼人的雨时小时大、时断时续,仿佛在跟人们比赛耐心。斜雨敲窗,诗人刘希涛坐在窗前心绪纷纭,那条曾摔伤过的左腿又有点隐隐作痛了。两年前,为了张罗出海口文学社那份办了6年的小报《上海诗书画》的扩版印刷,他在去银行汇款的台阶上不慎滑倒,左腿脚踝骨折,用钢钉钉上钢板臥床一个多月,他就不遵医嘱频频外出,为帮助文友联络新书的出版而四处奔波。
不过好心总有好报,几天前,一则关于《诗人刘希涛》的消息令他心生欢喜。文学评论集《诗人刘希涛》自去年隆冬付梓出版后,在汗牛充栋的书店里偏居一隅,待到东风化雨、寒去春来,这本其貌不扬的小书伴随着读者的口角春风,竟然销售掉了。始料未及的编者只得第二次印刷,以飨读者。
这消息使诗人刘希涛感动,也让《诗人刘希涛》一书的70余位作者感到欣慰。
屈指数来,刘希涛已经写过2000多首诗了。这其中有他17岁“咬破手指写血书”穿上绿军装之后写的数百首“军旅诗”,有他1976年至1985年“弃干从工”穿上钢铁工人的工作服之后写的500多首“钢铁诗”,还有他写的众多景物诗、抒情诗、爱情诗与其他题材的诗,这些诗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诗刊》《萌芽》《宝钢日报》等近百家报刊上发表,出版了7本诗集,荣获了诸多奖项,他相继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工人作家群的出色代表,被誉为“钢铁诗人”。
且看人们是如何评价这些诗作的吧———
辛笛:他以无比的真诚写出《党啊,我是你的孩子》的一首颂歌,其流畅明澈犹如一道清泉。
罗洛:明白流畅而又真实可感。
龚心瀚:由于质朴平淡,情发心底,言出肺腑,不能不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吴欢章:这些诗,从生活深处飞起来。
陈思和:细心观察生活,精致描摹细节,传达出优美诗意风格……在时隔三十多年的今天读来,仍然感受到质朴鲜活的诗意。
用不着多费笔墨,读者一看这些驰骋文坛的名字,便会立刻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和几十位作家诗人的评论文章都荟萃在图文并茂的《诗人刘希涛》里,真乃满眼芬芳,目不暇接。
诚然,刘希涛那些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鲜活诗意的诗作,无一不是从生活深处飞起来的,无一不是从心窝窝里唱出来的。
美就是生活,优美的诗歌其实就隐藏在生活深处,看你愿不愿意潜下去捕捉。
“什么是诗?跳进生活的海吧,尔后上来沉思。”这诗一般的语句是诗人刘希涛毕生遵循的写作信条。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棵树,一旦离开了生活的土壤,马上就会枯萎;他知道自己就是一滴水,如果脱离了时代的洪流,瞬间就会蒸发。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诗坛上兴起一股“个人写作”的风潮,把诗歌创作看作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把使命担当视为沉重的枷锁。于是,诗歌创作面临浅薄嘲笑深刻、庸俗瓦解高贵、物质超越精神的窘迫;于是,某些诗人或以贬低崇高、矮化时代来博眼球,或沉醉在卿卿我我的温柔乡里,或徘徊于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
刘希涛没有随波逐流,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动摇。60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着心中的那方净土,他依然走着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路,他依然唱着老百姓喜爱的歌,他依然追寻着当一名时代歌手的梦。
“好在还有像刘希涛这样的诗人,”丁锡满热诚地写道,“他的诗一是有生活,二是有激情,离我们近。”
无独有偶,觉得刘希涛的诗“离我们近”的还有一群退休老同志。
刘希涛家住杨浦区殷行街道一个花木扶疏的小区,附近的包头路上有一座小而雅的“工农公园”,再远点便是共青森林公园。杨浦是上海的老工业区,许多退休的老工人常来这儿喝茶、下棋、唱歌、跳舞。刘希涛也常来这儿散步、构思,他的不少灵感都是在这里获得的。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文学知音,缘此,他发起成立了《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现有会员120余人。人们亲热地喊他刘社长、“钢铁诗人”。刘希涛常把文学社的会员请到公园里看花展,然后请到家里喝茶,谈诗谈文学。文友们把他看成属于自己的诗人,有话都愿意跟他讲,他写的诗他们看得懂听得畅快。他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姊妹,他的心和他们一起跳动,他的诗紧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那天一早,刘希涛又来到了森林公园,文友们见“钢铁诗人”来了,便把他围在中间,请他朗诵一首诗,他也不推辞,就迎着朝阳晨风,朗声念起为上海解放70周年而创作的诗作《苏州河畔,那扇小窗》……
听他朗诵的文友们大都七老八十,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深厚的感情,他们或他们的父兄都是上海解放的亲历者,“钢铁诗人”的诗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一诗吟罢,全场黙然,有人噙泪,有人沉思……
刘希涛非但自己长期扎根基层,还多次以他任社长的“上海出海口文学社”为发起者,筹组海上数十位知名作家诗人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到居民之中,见证记录新时代的新气象,先后成功举办了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领衔的“上海作家看殷行”、“上海作家看五角场”等采风写作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扬。
刘希涛今年七十有五,诗人老了吗?不,诗人的心未老,诗人的诗不老。
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给他题词:“刘希涛先生涛声依旧!”上百位文化名人、著名作家、艺术家书赠墨宝:涛声依旧。
呵,涛声依旧,涛声依旧!我们从他的诗作里听到了扬子江的涛声,听到了大运河的涛声,听到了鼓浪屿的涛声,听到了黄浦江的涛声,听到了苏州河的涛声,听到了长江出海口的涛声……
涛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刘希涛坐在窗前,心潮起伏。
风渐渐歇了,雨慢慢小了,风雨过后,天清气朗。刘希涛站起身,推窗揽绿,那远远近近的绿色一拥而入,屋里屋外一片葱茏。
刘希涛背上挎包,迈步出门,他要如约去探望一位深居简出、行走不便的文翁,送他一本《诗人刘希涛》。
尽管这位文翁住在城市的另一头,尽管乘了地铁还要转公交,尽管雨后的路面尚有积水,尽管暮色已然苍茫,但诗人刘希涛会步履不停地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图为诗人刘希涛近影。曹爱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