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湖北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武汉市劳动模范、第六届国际发明展铜奖、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金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朱有发在宝钢股份武钢有限从事质量检验工作整整40年。
有一次某矿石供货方要求对一批磷含量超标的矿石进行复检。仲裁结果显示,磷含量并未超标。朱师傅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了钻研,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进行试验,针对每一环节逐一分析、逐一攻克。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新的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终于研究成功了,并且将分析范围由原来的0.5%延长到2%,突破了国家标准最高分析上线,解决了困扰武钢矿石质量检验多年的技术难题。当年就检验出了大批不合格矿石,在后来的第三方仲裁中,我们的准确率达100%。此后,朱师傅先后研发和创新了20多个分析方法,完成了两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修定和制定,大大提升了矿石检验技术水平,为严把武钢矿石质量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电热式熔融炉是制备X荧光仪分析式样必需的专用关键设备,一直从日本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当得知随着检验量的不断增加,还将购买一定数量的熔融炉后,朱师傅主动提出希望能自主研制国产设备替代进口。从制定研制方案到第一台样机,反反复复不知修改了多少次,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第一台国产电热式熔融炉在他的手上诞生了,结束了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自动化控制技术超过进口设备。
2007年,质检中心设立了朱有发蓝领专家工作室。这也是武钢有限第一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12年来,朱师傅带领大家立足岗位、凝聚智慧、贴近现场、攻坚克难,针对检验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全方位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刘云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
刘云扎根井下出矿一线23年,先后完成现场攻关项目20余项,累计降本300余万元;他带领工友三年出矿135万吨,超计划79%,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矿出矿队榜首。
2014年7月,工段-340m水平矿体开采阶段接近尾声时,刘云针对该区域面临地压大、支护困难、眉线口距离下盘联络道过近、铲装困难等难题,组织班员开展了《西I I区-340m水平715、717矿块三角矿回收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补孔、集中排废、炸工字钢卸支架、刷帮刷角等措施,为分公司多回收三角矿4.86万吨,创经济效益175万元。针对井下溜井与平巷的贯通方式为垂直贯通,上下多水平同时出矿时,下落矿石容易从井筒中飞溅出来伤及下水平作业人员,从而严重影响下水平出矿作业这一长期制约生产的难题,刘云提出将垂直贯通优化为斜槽贯通的设想。投入使用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飞石溅出伤人事件,这一新工艺已在车间全面推广。
井下工作环境艰苦恶劣。随着现场环境综合整治的铺开,刘云向矿里提出井下作业现场“文明生产景观化”的建议。他带领班员从治水开始,率先在井下打响了现场治理攻坚战。井下-340m#719矿块出矿进路渗水异常严重,一个班下来巷道积水近尺深。刘云一连几个白班,用铲运机清理淤泥240多吨。为彻底治理水患,他又提出变底板排水为顶板导水的新构想,用薄铁皮制成接水盒安装在顶板渗水点,再用引流管将水引入水沟,在井下全面推广应用。刘云在出矿三队制定“灯成排、管成线、线成列、机成点”的景观化标准,实施平整路面、清理加深排水沟、照明顶灯理成直线、风水电管线规范高度、工机具定点存放、加建新型安全门等45项整改措施,使过去脏、乱、差的井下采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刘堃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现已退休的刘堃,1956年9月参加工作,教授级高工,先后任原上钢三厂轧一车间助技、轧钢组组长、技术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兼钢研所所长等职。1985年1月提任上钢三厂副厂长分管全厂技术质量工作,后任原上海冶金控股公司科研处处长。
在工作期间,刘堃注意团结同志,发挥下属的积极性;经常下车间、部门了解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并能及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经常带领技术人员下车间现场办公,并跟班劳动直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问题为止。先后解决了中板车间液压装置改造、电炉车间不锈钢质量等问题。
刘堃事业心强,对技术精益求精,作风严谨求实,处理问题稳重。对一些重大技术质量攻关措施,经反复推敲酝酿后方予以确定,不盲目草率从事。重视厂技术开发和工艺革新,并从理顺科技管理体系入手,提高企业科技素质,促进产品的质量提高和“双增双节”的开展。
多年来,在他主持下,上钢三厂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他参与的《轴向湍流式快速冷却装置及工艺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他组织实施的国家科委“六五”低合金钢科技攻关项目,在冶炼轧钢采用新工艺,使16M M钢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获市重大成果奖;《轧后余热处理及微合金化技术研究42kg可焊钢筋》等三个项目,均获重要奖项。
刘自力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首席技师”、湖北省楚天名匠、全国技术能手、首届湖北工匠
刘自力,宝钢股份武钢有限炼铁厂炉前首席技师,国家级炉前高级考评员,国内大型高炉炉前技术领军人物。
他有一门好手艺,年修开炉,一晚上8个小时透开9个风口,27分钟卸下一个风口二套,84小时拆除32块冷却壁,成为至今无人打破的技能神话。他有一手好技术,带领炉前技师队伍助推高炉跑出世界水平,创造了一高炉边特护边生产的长寿炉纪录;刷新了四高炉改造性大修后28小时达产的世界速度;保持着八高炉利用系数全国同级别排名第一、投产10年冷却壁零损坏的好成绩。
他有无数好配方,如研制的“球形炮保护盖”,炮头炮盖年更换数量减少98%,降本318万元。他还有无数好点子,如“大型高炉出铁沟综合浇注机耐火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无烟无尘环保型树脂炮泥”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致力于高炉炉前操作工艺的研发,使出铁主沟的使用寿命从28天提高到了40天,3个月就能少做一条造价80-100万的主沟。针对高炉全风堵口、高炉用泥料等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攻关活动,年创效2300余万元,使武钢有限的炉前操作技术成为行业翘楚。他参与编写的炉前工培训教材《高炉炉前操作》被武钢大学收录为职工继续教育课程;他将武钢有限的先进操作技术推广到兄弟单位;他培养的青年技能人才多人在中国宝武及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奖。
刘明洲
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黄石市劳动模范、黄石市优秀党员
现已退休的刘明洲16岁来到大冶铁矿,成为选矿车间的一名电焊工。他在检修岗位上,把“排除生产难题、确保设备完好、潜心废旧修复、控制材料消耗”化为自觉行动。刘明洲1974年入党后,工作更为突出,每年为生产排难攻关平均在60次以上;连班作业每年在400小时以上,最高年份达到1731小时;修复旧螺丝、阀门、大轴,回收废铁、废铜、废铝等年创效益2.46万元以上,最高年份达到13.7万元。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号召节约,刘明洲被人们称为“破烂王”,什么破铜烂铁、废胶皮垫、旧螺丝、废铝……统统装进他的百宝箱,大至万元一根的报废大轴的修复利用,小至几角钱的螺丝修复,只要能省钱,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干。
每当大冶铁矿的选矿设备发生故障,人们总是第一个想到刘明洲。从调试浮选机、组装破碎机,到焊补球磨机、大轴等,他都抢着干。以1993至1995年为例,他献出2746个小时,减少设备停机60个小时,挽回间接经济损失60.2万元。
刘明洲在检修中的精打细算也是让大家折服的。1993至1995年,他修复大轴10根、叶子板959块,将勺体改制衬板400块、破碎机体1个,节约生产成本29.5万余元。
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刘明洲创造出了多种修理装配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过去一次大轴的大修,18个人要紧巴巴地干一个星期。他用电动扳手代替人工紧固螺丝,使18个人干一个星期的活减少到4个人在三天之内就可干完。接下来,他又采用磁铁将螺丝吸在卡箍和叶子板上,不仅节约一个劳力,而且还安全省事。
许慧华
上海市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上海工匠提名奖、中国宝武金牛奖、首届中国宝武十大杰出青年
许慧华是宝钢发展园区设施技术服务分公司的首席操作师。入职18年来,从一名普通点检员逐步成长为首席操作、高级技师,获得了32项专利以及15项技术秘密。
2001年,许慧华进入公司,成为一名点检员。他一边在现场摸爬滚打,扎扎实实学技术,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先后通过了工程师、经济师职称评定,取得了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证书。
在点检过程中,许慧华发现火灾报警探测器会因人为吸烟而发出误报警。他设计了“二不误火灾报警装置”,利用红外传感器的功能,实现了对人为吸烟的辨别,填补了国内消防领域的一项空白。在一次抢修作业中,许慧华带头,将有着20年历史的消防报警及灭火控制系统,通过更换、替代、改进等方式,完成系统升级,以最快的速度为恢复生产顺行奠定基础。
许慧华做事精益求精。近年来,宝钢股份已使用多年的低压二氧化碳灭火大罐,降温冷却系统故障频发。为此,他开始研究设备的改造。通过一次次测试,终于完成了“双压缩机系统间的双系统平衡装置”的设计。这项发明不仅被大力推广应用,而且每年降本100余万元,还获得了国际发明展金奖。
2011年,许慧华创新工作室挂牌。许慧华带动一批爱岗敬业的年轻人,立足现场解决问题。智慧维保是宝钢发展落实集团公司智慧制造的一项重要举措。许慧华带领创新团队,完成了基于数据库、无线通信、条形码技术的“二维条码消防巡检系统”,实现了快速消防器材设施定位、档案调阅、巡检数据采集、作业自动警示以及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
严江生
上海市劳动模范、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宝钢工程工程技术事业本部冷轧事业部高级技术总监严江生,从事冶金工程设计30余年,负责钢铁企业冷轧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
在宝钢股份,严江生先后参与了多个项目。承担1800冷轧3#热镀锌机组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工作时,在没有任何引进工艺的前提下,他勇挑重担,自主创新,取得3#热镀锌机组工程提前2.5个月建成投产、热负荷试车3个月实现机组月达产的业绩,不仅节省了2000余万元的热镀锌工艺技术引进费用,还填补了宝钢镀锌产品品种的空白。
攀西冷轧工程是一个部门参加外部投标的最大项目,在投标前期,严江生积极主动与业主沟通,宣传介绍公司的技术能力和优势;在投标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组织有限的人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积累,优化设计方案,很好地完成了投标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技术方案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2008年以来,严江生带领冷轧设计团队,奔赴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先后承担了2030冷轧和1550冷轧建设的工程设计。通过自主集成建设,2030冷轧于2016年3月投产,1550冷轧于2017年6月投产,所建冷轧当年投产当年创效,为宝钢股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严江生又承担了湛江钢铁三冷轧的工程设计。作为湛江冷轧工程建设的总设计师,严江生带领设计团队以技术服务业主,按时或提前完成指挥部的各阶段设计任务。同时,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注重后备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工程项目上的传、帮、带,给年轻人员以技术指导,做好后盾,为宝钢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山青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五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第四届十大职工创新英才、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山青,199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宝钢从事科研工作。
从2009年宝钢第一轮“金苹果”计划开始,李山青一直被任命为冷轧轧制技术团队的牵头人。团队负责宝钢股份多个冷轧单元的冷轧轧制领域的研发策划和实施工作,使冷轧轧制技术方面的表面质量、厚度精度、板形精度、油耗、辊耗等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李山青带领团队开发出国际一流水平的无酸除鳞BM D技术和变厚轧制VRB技术,并开始产业化。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大量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科研和攻关,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和参加了29项科研项目,为企业累计创经济效益约3亿多元。
李山青开发的创新技术先后取得5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9项,国际专利1项)和27项企业技术秘密,发表论文48篇。科研成果曾获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次、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宝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特等奖。曾任上海市宝山区第六届青联委员、第三届中央企业青联委员。
2003年,李山青受团市委推荐,参加东方电视台《今天谁会赢》青年专场节目,和著名主持人同场竞技,最后勇夺冠军,并将赢取的奖金全部捐献给“励志成才”奖学金,尽展宝钢员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