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 磊
今年以来,随着集团公司智慧制造工作的全面加速推进,“四个一律”目标路径明确定位,“O N E M I LL”理念逐渐清晰化。同时,各钢铁单元在推进智慧制造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也难免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广大干部员工对智慧制造的认识,在越来越趋向统一的大势下,也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观点,甚至各有各的烦恼。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智慧制造亦如此。尤其是在传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被逐渐颠覆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会有一个从阵痛到适应到主动融入的过程。
理解走出误区,但不平衡性尚存
无论是基层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对智慧制造的认识,已经走出了误区。大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是未来钢铁企业塑造竞争力的核心动能。
“今年的两次智慧制造现场会的影响力很大,聚焦度很高,而且集团公司党代会、职代会等重大会议都把智慧制造内容作为重点篇章,再加上一些专题会议的推动,公司在顶层设计上的力度,很好地传递到了基层。”宝钢股份冷轧厂的一位中层管理者认为,智慧制造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同时在氛围营造、舆论导向上的渲染也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不少基层员工对智慧制造的偏见。他介绍说,前几年,还有不少基层员工认为,智慧制造就是装几个机器人。加上劳动效率提升工作力度很大,一些员工片面地认为,推进智慧制造的目的就是要减员,因此对这项工作有抵触心理。但一年多来,从集团公司到宝钢股份,一直到冷轧厂的基层班组,各种形势任务教育无不把智慧制造作为重点内容,使得大家长时间耳濡目染,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尤其是“四个一律”的提出,让一度迷茫、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基层员工一下子有了方向,大家的认识也就越来越聚焦了。
另一方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随着一批智慧制造项目的建成,在客观上用事实改变了大家的想法。宝钢股份硅钢部的一位现场作业长非常形象地用“金领”来形容搬进集控中心后的好感觉。他说,现在我们尽管是在钢铁厂上班,但一身工作服干干净净,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一身油污了。每天看着智慧屏幕,捧着I PAD就能监控现场的情况,感觉自己“高大上”了,对公司提出的“三有”(有钱、有闲、有趣)目标有了切身的体会。宝钢股份运输部成品出厂中心装船机司机袁明杰说,全天候码头中控室改造后,自己再也不用每天几次往返于相当于八层楼高度的港机,驼背躬身在狭小的空间中作业了。在宝钢股份炼钢厂,又苦又累的大包工如今换成了机器人,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们当初说啥都不信有这好事,“这么复杂的东西,能搞出来?”但经历千辛万苦搞成后,炼钢人的脑洞被打开了,对智慧制造的认识完全不同了,都认为智慧制造才是未来的出路。正如炼钢厂厂长田正宏所说,未来钢铁要脱胎换骨,脱什么胎?智慧制造“脱”的就是钢铁的“苦胎”。
基层员工对智慧制造的认识和感知在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推进智慧制造较早,因此基层干部员工观念转变比较到位。相较之下,一些沪外公司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跨度太大,员工队伍能力又参差不齐,因此尚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
打破思维窠臼,重塑智慧文化
“智慧制造的本质是改革。是改革就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一点不用讳言。在这场大变局中,无论是单位、部门,还是集体、个人,都要主动融入中国宝武‘O N E M I LL’的宏大战略蓝图中。”这样类似的表述,不仅是一些公司管理者的观点,也是绝大多数基层员工的认识。但这样的共识,也曾经有过分娩前的阵痛。
从顶层设计来看,宝钢股份某厂部很早就有建设智慧工厂的想法和设计,但这种颠覆性的思路并不被一些“左邻右舍”所认同,甚至认为他们要搞“独立王国”。因此,该厂部在新项目的建设中还是沿袭了原来的模式。一直到韶钢智慧制造现场会之后,集团公司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四个一律”的智慧制造思路,该厂部这才拿到了“尚方宝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其实是走了一点弯路的。硅钢部的一位首席工程师介绍说,在智慧硅钢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宝钢股份的全力支持,也得到相关工序和职能部门的鼎力协同。仅部门系统的防火墙,我们就打破了200多个,可见原来的流程界面是多么的壁垒森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制造就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中国宝武协同文化的成色。无论是在宝钢股份宝山基地还是韶钢、鄂钢、武钢有限,公司管理者们无一例外地多次提及宝信软件、宝钢工程等单位强大的支撑能力和无私的服务精神。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工作,还是需要“领导推动”,没有领导登高一呼,很多事情就是办不成。亿吨宝武,家大业大,万不能画地为牢,这个山,那个山,各搞一套。而“一个中心+网络型智慧钢厂”的“O NE M I LL”模式,就可能终结这些大企业病。智慧制造,不仅仅改变着管理、流程,其实也在重塑中国宝武的文化。
对基层员工而言,智慧制造的确带来了很多收益:工作环境好了,体力强度下降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但在很多基层员工看来,智慧制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岗位精简了,人少了,工作责任心大大增强了,而且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要求越来越高。对自身能不能适应新的智慧环境,不少基层员工都有这样的焦虑。宝钢股份的一位现场作业长说:“以前,员工可能会因为收入不高或者工作环境不好而辞职。我感觉今后不会了,要辞职肯定也是感觉自己不能胜任了,精神负荷太大了。”而与此同时,一些因为集控、岗位精简而转岗的员工也在新岗位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韶钢炼铁厂高炉运转操作工邹奇现在成了一名高炉现场设备维护。他感慨地说,现在,我更了解熟悉设备性能,解决现场难题、异常设备处置能力有了不小的提升,感觉自己未来的路“越走越宽”了。
无论是留在集控室,还是转型到别的岗位,因为智慧制造,基层员工们正在努力适应智慧制造新的管理和流程。这时候,尤其需要企业用无形的手来推他们一把,了解他们新的诉求,缓解他们新的焦虑。这或许和宽敞明亮的作业环境、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同样重要,也更为迫切。
玩转智能装备和管理,员工要更“智慧”
智慧制造引入的多是最先进的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视觉技术等等,尽管实现手段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后续的运营和维护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一家沪外子公司的一位中层干部曾经在人力资源部任职多年,在谈及智慧制造工作时提出了一个隐忧。他说,智慧制造的硬件投入现在不是问题,所担忧的是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员工能力与集团在沪子公司员工本来就有差距,加之前几年市场并不乐观、劳动效率提升等原因,“新鲜血液”输入不多,要适应智慧制造的新要求,难度很大。宝钢股份炼铁厂专家杨沂敏在工作中同样对此感受深刻。他自己在参与智慧制造项目中感觉专业知识不够用,而部门又没有AI专业人员,对项目的总体策划不利,很希望公司能招聘一些与智慧制造相关的大学生。宝钢股份运输部成品出厂中心主任李庆勇更是直言,搞钢铁的对外面的了解太少,马云说养了1300多个算法工程师。我们玩高端智慧制造,在人力资源上也要舍得投入。
对智慧制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在基层员工中就更为普遍了。宝钢股份三高炉炉前作业区乙班组员冯强就提出,现在机器人、AGV系统、伺服系统等维护要求很高,但操作工普遍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希望能有系统性的培训。炼钢厂一炼钢连铸日班作业长姜立新则认为,智慧制造不是光靠钱就能买来实现的,需要提升工序综合保障能力、需要从上到下每个员工观念的转变、需要建立全方位的体系保障、更需要系统培养一支合格的维护、维修队伍,这就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平心而论,智慧制造硬件投入的同时,各家单位的培训工作都在配套跟进甚至提前完成。培训内容和培训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大家仍然觉得很不够,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全新的智慧制造技术面前,传统的操作工可以说都是“泥腿子”。装备和管理都智能了,而操控它们的人如果没有更高的“智慧”恐怕不行。在前几年宝钢股份一些智慧制造试水项目的推进中,很多情况下,是非专业的人干了专业的事,尽管也干成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智慧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这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
今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说,“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智慧制造工作如火如荼,在硬件投入大干快上的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尽早地体系化,尽早建立完善一支智慧员工队伍,也正是中国宝武当下推进此项工作的新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