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已经走过近130年了。从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到现在的中国宝武,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管理的广度、深度也越来越丰富。
企业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一般来说,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企业领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基本上靠“人治”。因为,所有人的行动都在管理者的眼皮底下进行,要干什么,只要开个会,领导者拍板,下属执行就可以了,这样的效率最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依靠制度来管理了,靠“法治”。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需要制度来统领、规范千军万马的行为。但当企业发展到像我们中国宝武这么大规模,生产基地遍布国内,还要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运营,这个时候,仅靠制度管理也不行了。因为,没有一套制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那靠什么来管理企业?还是要发挥文化的力量,“文治”与“法治”并重。
企业文化是什么———靠几个人琢磨几个漂亮的词,天天挂在嘴上?抑或是写一些标语,张贴在企业的醒目处……都不是!企业文化,“如筏喻者,法尚应舍”,意思是说,要过河,要“渡”,首先肯定要有筏,但是渡完以后,难道还把那个筏背在身上行走吗?要舍。文化也是这样的,首先还是要有形的推动,最后弥漫于空气中,感觉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历史积淀,融化在企业的方方面面,能影响每一位员工的行动,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甚至影响到大家的气质。企业文化的精髓应该是一个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言行中,是流淌于每一位企业员工血液里的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国宝武的历史,是一部联合重组史。集团内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原宝钢有“85·9”精神、“三感”教育(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有“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的文化主线;原武钢有“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有“严格、认真、忠诚、奉献”的员工形象标准;原八钢有“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企业传统和“挑战自我、创新进取、竞争发展”的企业精神;原韶钢有“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不懈追求;原马钢有“文明生产、精益制造、创新超越”精神等等。联合是起点,整合是关键,融合是目标。最难的是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各企业原有的“优良传统”,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服从”或“覆盖”,文化融合是基因的优化、升级。中国宝武的企业文化,应该注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通过梳理求得最大公约数,形成符合集团发展的主流文化。一段时间以后,不论你来自宝山、青山、东山、梅山、马鞍山、松山、天山,大家一眼能看出你是来自中国宝武的员工,那就到位了。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主要领导的亲力亲为,主要领导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自然会对大家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企业文化的内涵,还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诠释,让人产生共鸣,进而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企业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从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挖掘、提炼和宣传中,展现出企业的文化特质。大庆,通过王进喜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让全国人民感知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也是通过对雷锋事迹的广泛宣传而深入人心的。宝钢有焊神曾乐,曾乐精神也在发扬光大。中国宝武要树立榜样和典型,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见人见事见精神。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产生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文化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能够指导人的行动。中国宝武正在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工作,更应该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遍布在市场的每个角落,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通过汇报来决策和行动,那靠什么能放心授权呢?就靠共同的价值观,靠文化。儒家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果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使不怎么沟通,也能够想到一块,都会那么去做,推动企业持续地发展。
2020年是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130周年,也将是亿吨宝武圆梦之年。我们要牢记钢铁报国的初心使命,把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愿景、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的使命、“诚信、创新、协同、共享”的价值观等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以“文化+制度”推进企业管理,使中国宝武实现从联合到整合到融合的飞跃。